平阴:书院古村家家泉水绕村流

2013年12月15日 18:44作者:来源:本网综合

  记者迟焕东 摄□本报记者 迟焕东实习生 陈彦杰

  日前,平阴县提出参与“济南泉水节”的初步设想,将举行“阿胶水源地探秘”活动,3日,记者探访依山傍泉的平阴县洪范池镇书院古村,亲身体验了泉水穿街过巷的惬意。

  【村居】 房子多为石砌 冬暖夏凉

  走进书院古村,记者看到,小村依山而建,水渠环绕,流水潺潺,一些村民在泉边洗衣,颇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书院泉的泉池用围堰分成了三部分,包括两条河道和一块半圆形的水潭,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半圆形的水潭和主泉口属于观赏区,泉水最干净透彻,其余的两条河道一条用于洗衣,一条用于饮用。泉水流出村子后,居民才可以用它来浇地。

  据洪范池镇副镇长周传伟介绍,书院古村面积约27700平方米,400口人,全部姓黄。有书院泉、白马寺遗址、唐代摩崖石刻等景点。“相传,明代中丞刘寓曾在此建别墅,进士朱维京、朱应毂曾留下诗篇,于阁老曾临泉设书堂教化子弟,才得名‘书院’。”周传伟说,这个村90%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记者看到,村里的建筑多为石砌房子,墙体很厚,据村民介绍,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开发古村,所以对小村的民居建设进行了规划控制,凡新建民居一律迁到村外。”周传伟说。

  【特色】 家家泉水 可“流水传餐”

  据了解,书院古村的水全部来自书院泉(也称东流泉)。该泉的季节性很强,丰水期日喷涌量达7000立方米。村里的很多小院和屋里都有泉,村民都不挖井、不设水缸。“方便到在厨房将饭菜放进托盘,顺流漂至客厅,再将碗筷放进盘子,顺另一水渠流回厨房:这是古东阿胜景‘流水传餐’。”周传伟说。

  村里还有唐代白马寺遗址,由唐代元僧、惠僧等4位高僧修建,现仅存2块石碑。碑文是于阁老及同朝进士朱维京、朱应毂所题,碑文“不知行役苦,但觉空人心。”描述了书院古村给人的清新感觉。

  据介绍,书院古村背靠的天池山,相传是女娲补天时指间掉落的泥块形成的,山上有个天池泉,相传是女娲补天时的汗水形成。周传伟告诉记者,山泉水经石沙过滤、矿物质浸泡,水质优良,故村中长寿者很多。

  【记载】 与众泉汇成浪溪河 是阿胶水源地之一

  出于泄洪及灌溉的双重考虑,书院古村修建了三条水渠。据《平阴水志》记载:洪范境内有水渠近500公里,大多是政府带领百姓出资出工修建,展示了当地百姓抗旱救灾、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是一个小型水利工程,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都江堰’。”周传伟说,往西自流灌溉本村庄稼,也就是泉水自流灌溉果蔬生态园;往北灌溉下游十几个村庄。西边耕地不需要浇灌或水势过大时,可以把洞打开,泉水流入下边主河道。

  周传伟告诉记者,原来东流泉并不是绕村而流的,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政府机关为了方便村民取用泉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围绕村落修建了一条“引泉道”,最后将泉水引入浪溪河,而这条河道也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当地人还在泉眼的外围又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的围堰,以防止泉水“改道”,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泉水环村过,家家门前泉水流”的美景。

  据介绍,书院泉的泉水和其他泉水汇流,形成了浪溪河。而据史料记载,浪溪河就是“福”牌阿胶的必用之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