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章丘铁匠生产生活习俗

2013年12月16日 21:24作者:来源:齐鲁晚报

章丘铁匠众多,普集镇的万山、三山峪、珠窝,埠村镇的徘徊、埠西等村,都是章丘有名的铁匠庄。

  打铁需要配合默契。 (资料片)
  章丘铁匠游走四方遍布天下。 (资料片)
点击浏览下一张
  古籍中对于冶铁技术的图解。 (资料片)
  章丘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铁匠多”史书早有记载。在清朝《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又据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可见章丘很早就有采矿冶铁工业。

翟伯成                                     

历史悠久 铁冶曾世界领先 

  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在2000年前就已经是国家级的名产品,成为皇帝赏赐公卿重臣的特殊礼物。今知欧洲人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可见章丘铁冶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早在汉武帝时,有鉴于铁的重要地位,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全国设铁官48处,山东占了1/4,即12处。在章丘境内有东平陵(今龙山街道办事处),与章丘县接壤的有历城、嬴(今莱芜市西北)、千乘(今高青县)、奉高(今泰安)4处。从以上布局中不难看出,东平陵不但是郡驻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郡的冶铁中心。当时的章丘铁匠在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章丘约在春秋初期开始使用铁质农具。铁质农具的兴起和使用,带动了矿石采掘的迅猛发展,促成了铸、锻行业的产生。铁用于农业生产是一场农具革命,使农业生产起了质的变化。据《山东通志·卷四十一》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冶山和山下的唐冶村(因区划调整,已划入历城),即因唐朝时曾在该地开采矿石冶铁而得名。可见章丘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唐,历2700多年。 

世代相传 铁匠子弟遍天下 

  打铁这一行,虽说是苦力营生,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也离不开它,到处都有生意可做。设备只需一辆二把手小车,上载一个风箱、一个砧子,外加三把钳子、两把锤,还有行李铺盖、锅碗瓢盆……就可以组成一个流动的“小工厂”。每进一村,选一街头或要路,就地盘炉,锤子一响就有生意可做。铁匠做饭不用专门炉灶,加夜工不用照明,有道是“南京到北京,打铁不点灯”。每天两顿小米干饭,咸菜一碟,改善生活也不过是青菜炖豆腐。无处不节约,无处不省钱,生意只有赚没有赔,于是,打铁这一行业便成了旧时寒门小户的热门追求。 

  学打铁不用拜师、谢师,也不需要识文解字(指过去)。进门学拉火,当年给工资,出徒不计年限,什么时候掌握了技术什么时候就可以为师领炉开业,挣钱养家糊口。这在过去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如此一来,师传徒,徒带徒,一代接一代。亲连亲,友教友,一辈又一辈,铁匠子弟就遍布乡里了。

  1949年以前,一踏入章丘,几乎是村村锤头响,一派别有天地的铁匠世界。为谋生,创大业,他们四方奔走,有的远涉重洋徙履异域。因此有人说“天下的章丘,遍地的‘侉子’”。可见当时章丘铁匠遍布之广。 

  章丘铁匠众多,普集镇的万山、三山峪、珠窝,埠村镇的徘徊、埠西等村,都是章丘有名的铁匠庄。其中万山村的万、李两姓,自始迁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来章丘定居后,世代打铁,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人才辈出 能工巧匠技艺精 

  章丘铁匠不仅多,而且出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清光绪年间李朝贞(埠村镇徘徊村人)打制的镰刀(人称徘徊镰)行销于河北、内蒙古和东北各地,一时为全国“镰刀之最”。同代人袁斗宝(相公镇袁庄村人)打造的创地板镢,因好使耐用而远近闻名,畅销不衰。

  相传清末,章丘境内就有步枪。民国初,袁绍绪、袁绍年锻制的土枪、火铳之类的民用武器,享誉山东、河南、河北等地。1940年被人称为巧铁匠的任继述(埠村镇南凤村人),被王连仲招去干枪炉(小兵工厂)。他仿照缴获的日本武器,研制的各种步枪、手枪,自用并出售,同时还能够制造特制手枪(枪牌橹子)、转盘机枪、捷克机枪、掷弹筒等先进武器。

  流落异乡的章丘铁匠,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制出一省或全国闻名的名牌产品,如号称北方“刃具之最”、历经200年不衰的青州刘家“大三”剪刀,其创始人刘恒清原籍即章丘。

  以品类繁多、音质纯正、音量洪大而享誉全国的周村铜锣,是200多年前一位流落在周村的章丘籍柴姓小炉匠(俗称“锔破”的,属铁匠的分支)创造的。在上世纪30年代,一度出现了京剧舞台上竞用周村锣的热潮,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李万春、黄桂秋、奚啸伯、杨宝森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到周村演出无不购买周村锣,可谓“周村锣声天下闻”了。

乐在其中 走四方吃百家饭 

  过去贫穷的章丘百姓为了生活不得不从事这一常人不愿意干的体力劳动,打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铁匠炉”,它又可分为“坐炉”和“行炉”。“坐炉”就是在自己的宅院里盘上一座“七星八卦炉”,再安上砧子,置全锤子、钳子便成了一个生产单位。遇到忙的时候,兄弟姊妹、老婆孩子都可以伸手干活,有的全家人都成了铁匠。街坊邻居来串门的时候,如果正碰上打铁干活儿,别的不讲,说一句“我来打两锤”或“我来扇几下火”,拿起家什就干。“坐炉”大都是随着四季变化生产的一些锄、锨、镢等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逢集迎市拿了去卖的。打“坐炉”特别重视质量,因为打铁的多无形当中存在着竞争,所以,要下工夫创自己的牌子。 

  打“行炉”也叫打“乡铁”、“打跑铁的”。铁匠们将风箱、铁砧等打铁工具装上独轮车游走四方,招揽生意。有句顺口溜是“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说的就是打“行炉”。打“行炉”一般三人一伙,师傅一声令下“快着把路赶”,把前的人在前面口里不住念叨“一马平川”、“一溜慢上手里脚”、“一溜慢下手外脚”、“里驱绊”、“外驱绊”、“拐弯大调往里(外)甩”、“二挂腿报撤”等等,这叫开路报道。铁匠来到一村庄,一般先找村民喝一次酒,然后便点火开工,因为打铁人讲的是义气。庄里人家闻讯送来要修理的工具,讲好条件、要求便离去。到了说好的时间来拿,就一定拿得到。 

  他们吃饭也很特别,一般都是随车带着锅碗瓢盆等,但很多情况下却用不上,因为不是被这家叫去吃上一顿,就是那家给他们送来一餐。这百家饭就够他们吃上一阵子的。如果碰上婚丧嫁娶也免不了被请去。要是碰上什么热闹,比方耍猴、唱戏的,也可以撂下锤子去看两眼。可见他们的劳动虽然艰苦,却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过去,铁匠都供奉老君。老君是历史上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李耳,传说他门下有三个弟子:铁匠、窑匠和道士。如果庄里建有老君殿,春节后铁匠便去烧香磕头。有的还持袍塑身,祈求打铁发财。如果没有老君殿,铁匠们就在家里自供一肖像顶礼膜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