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山诸泉的故事

2013年12月15日 16:23作者:来源:本网综合

  清雍正十三年,济南府章丘县一个叫做韩阳成的失意秀才决心弃儒向道。他听说本邑“三队反”庄西南的平顶山上有个朝阳洞,自古以来就是道家的胜地,于是便来到这里,在洞前的老君堂里开始了刻苦的修行。韩阳成等人认为,此山“虽非峭壁插天,实则屏风耸峙”,望如银屏列于眼前,所以根据章丘举人郭汝杞“锦屏开妙画”的赞语,将其改称为锦屏山。

  韩阳成所修行的朝阳洞,原本是一个天然的溶洞,位于锦屏山象鼻峰东侧的山坳间。山洞蜿蜒数十米,十分曲折幽深。洞前原本有座老君堂,不知创修于何时。堂前一株古银杏树冠似华盖,树龄不少于500年,由此可知老君堂的历史亦是相当久远。堂后洞前,另有一株侧柏高耸入云,大有与山崖争雄之势。人们传说这两棵树原本是玉皇大帝前的金童玉女,被派往锦屏山老君洞侍奉太上老君,他们伫立千年以后,金童投身“万丈柏”,玉女化为“银杏树”,两人虽然有意,但却不能亲近,所以只能互相暗送秋波,故曰“古柏银杏秋波情”。

  万丈柏后悬崖下就是朝阳洞。清代章丘县令黄钟称赞说,此洞“云壑泻清泉,冬暖夏凉,洞中别有天地”。所谓“云壑泻清泉”,是指洞中深处的“朝阳洞泉”。泉在洞内最深处,呈方池形,上覆巨鼎,一池深绿,是修行者必备的水源。传说泉源上通泰山王母池,下接章丘百脉泉,十分神奇,且太上老君就是喝了此泉之水才得道成仙的,故有“喝了此泉水,不修自成仙”的说法。有趣的是,洞口顶部的石壁间,四季流水潺潺。人们便在崖壁上凿一悬池,任凭清流汪汪然注入,称作“圣水泉”。游人和修行者均虔诚地在此洗手,借以荡涤尘埃。此二泉,正是朝阳洞的钟灵所在。

  韩阳成在朝阳洞修行期间,十分想振兴这座仙山。他联合了四周“三队反”等27个村庄的乡众,在陈新邦、靳纯嘏等人的支持下,于乾隆二年对朝阳洞和老君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将“是昔为荒烟蔓草之区”的锦屏山,修造成了“辉煌熠熠巍灵之场”。在重修老君堂的同时,又在主峰之阳开辟了泰山行宫,前后历经24年方始告完成。泰山行宫为上下两台院,前为灵应宫,后卫碧霞元君殿,内有“竹林七贤”和“群仙聚会”的壁画。院内古树、碑刻林立,碑刻间还矗立着两座青石垒砌的土地庙和山神庙,别有情趣,为信众们提供了祈福的不同神灵。再加上章丘县历任县令的支持与保护,泰山行宫终成为锦屏山的一方观瞻。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辛苦经营,大功虽然告成,韩阳成却于乾隆二十三年仙逝在了锦屏山。其后,他的弟子刘广来、王复昌、杨至绪等人继承了他的遗志,与四方信众一起持续不间断地维护着锦屏山的古建筑。他们不断重修泰山行宫和老君堂,自乾隆二年至宣统元年的200多年间,共为我们留下了34块相关的碑刻。并于同治九年根据堪舆家所言锦屏山“为一字文星案”的说法,在老君堂前的关隘中修建了一座文昌阁,借以祈求功名利禄并希冀金榜题名。

  在文昌阁下方的“小龙沟”间,另有一泉曰龙女泉,呈圆井形,四季不涸,是锦屏山上最大的天然水源。传说某年六月十五,锦屏山上出现了一条巨蜥欲行恶事。结果龙女化作神龙天降,擒获了巨蜥并在山间抓出了一眼清泉,后人为了感激龙女,遂将此泉称为龙女泉。至今泉边还矗立着一座石砌的龙女泉庙,是传说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如今我们从山阴北望,锦屏山三坡如一字排开,呼应成趣,因此先人将山脚下的村庄命名为“三队坂”。后来以讹传讹,到了韩阳成时便误作了“三队反”。后来清代晚期,人们上报该庄灾情,济南知府觉得“三队反”之名十分不雅,便改称作了“三德范”,并由当地名士张鉴解释说: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德者立人之本,范则楷模也。最终,“三队反”庄和平顶山都获得了新的称谓,这就是今天三德范庄西南的锦屏山旧事。唯一不变的,就是山间的泉水依旧长流默默为我们诉说着这些少有人知的流年片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