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从小聪慧过人,涉猎经史过目成诵。19岁时,曾接连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但后来却屡试不中。直到71岁那年,才熬了个“岁贡生”的头衔。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在科举场上屡受挫折。他最早来章丘就是在一次乡试不第,返家途中路过的,是在康熙十七年秋(1678),当时39岁。这年清朝诏举博学鸿词,山东举14人。多次乡试不第的蒲松龄,又一次落榜,心情十分沮丧。第二年春,就去淄川城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做西宾,从此授徒数十载。毕际有是明朝天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子,曾官至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州,后罢官回乡,蒲松龄来西铺,毕际友敬若上宾。再者毕家花园很大,清幽雅静。村北是拔地而起的白云山峰,巍峨峥嵘又如天然屏障,南面亦是山峦重叠,有著名的青云寺等胜景。每逢闲暇日子,蒲松龄与毕际有等人,常到白云峰游玩,为文赋诗,抒发情感。在这里他结识了著名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并建立了浓厚的友谊。他对长白山的山水草木,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春暖花开之时,常常携酒登山,寻陈仲子故迹,吊范仲淹祠,游顾炎武手植桃林。青山如黛,飞瀑似云,松涛鹤影伴奇峰怪石,使他纵情在大自然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和忧愁,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在创作中,他的思想也从大自然中得到陶冶和净化,且“下笔风起云涌”,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蒲松龄第二次来章丘,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时47岁,这次是与才任淄川知县的张嵋来拜访时任章丘知县的钟运泰的。三人同游百脉泉。张嵋触境生情,蒲松龄和之作七律《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
楼台近接绣江阳,菱荷风来水气香。
黄鸟时鸣杨柳院,清流长红稻荷香。
僧房窜鼠松云冷,台径无人鹿迹荒。
乍有高轩来系马,惊鸥飞去不成行。
这首诗通过绣江水中稻荷、岸上杨柳写静景,“黄鸟时鸣”、“惊鸥飞去”写动景,动静结合,展示了绣江的美丽景色。又借景言情,表露诗人内心此时别样的一种心情。
第三次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先生57岁。蒲松龄又一次去济南“考举人”“年年作客芰菱乡,又是初秋送晚凉。意气平生消半尽,惟余白发与天长”。岁月倥偬,而功名不成,已是近60岁的人了,还不得不骑着瘦马,一日躜行百余里,赶赴济南,“两股受蹬如受械,老骨欲碎殆颇极”,垂老奔波之苦,失意和辛酸可想而知。在路经章丘时,去拜访时在当朝名宦焦毓瑞家做塾师的好友张历友,两人畅游女郎山,赋作七律《女郎山》两首。其中一首为:
当年曾此葬双环,骚客凭临泪色斑。
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
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佩环。
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
第四次来章丘,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当时蒲松龄已经60岁,仍在淄川西铺村毕际有家教书,受邀为章丘长申地庄“浆水庙”撰写《创修五圣祠碑记》,全文为:
“长申地,章丘东南山村也。环村皆山,气秀而野。四顾层翠叠峦,如列屏嶂。地虽隶章,因近淄,淄之豹岩、龙丹诸山,螺髻烟鬟,近在几榻。村中数十家,率朴识,有古道。结庐入境,而无车马喧,则鸡犬桑麻,何此异桃园村巷哉!凡村皆有神祠,以寄歌哭村以小,故独无,居人忧憾之。比年稍丰,共发愚忱,捐金庀材,创为五圣祠。庶几春秋祈报,可托如在之诚。浆水名,亦有招魂之地。祠虽近俚,而固无害于义。乡人之诚朴,亦从可知也。初冬落成,使余记之。余亦从俗,而为之记。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已卯阳月中。淄川蒲松龄沐手拜撰。”
如今,长申地“浆水庙”已成废墟。蒲松龄前后四次来章丘,与章丘有着一份不了情缘。章丘秀丽的湖山,淳厚的风俗启迪了蒲松龄的灵感,为章丘历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史料,为章丘的山水名胜千古增辉。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