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祖师鲁班的传说
鲁班是春秋末期生活在曲阜城东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鲁问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另外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着录。
在东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们一直从事着原始的、繁重的劳动,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创造发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灵巧工具,他们才从那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个人就是鲁班。作为中国百工之祖的“巧圣”、被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老师的鲁班,比世界级的发明家爱迪生早两千多年。
鲁班是春秋末期生活在曲阜城东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鲁问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另外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着录。
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这类故事往往存于史实,比如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由草叶划破皮肉的启示而发明了锯,他总结刀刮斧削发明了刨子,还有鲁班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等等故事。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神化,大多是关于他修建各地着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这类传说大都散见于野史杂记,将鲁班传诵得出神入化、无所不能,既表达了民间百姓、百工匠人对鲁班高超技艺的崇拜,也寄托了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的期盼。
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尊敬和纪念,这才是公输般的真实形象。他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一生利用自己的智慧为从事繁重劳动的工匠们创造灵巧的工具,解脱他们的劳苦,并以此恩泽天下百姓。
鲁班的传说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开来的,其间经历了难以计数的人的加工再创作,所以,同一个“鲁班传说”在不同的地域就会有不同的色彩。当然不管哪个版本的《鲁班传说》其主线不外乎三条。
其一:圣迹天下,惠泽百姓。如鲁班在游历途中路经四川某地,见一条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桥。负责造桥的赵掌墨师骄傲自满,又粗心大意,因设计失误,桥身无法合拢。鲁班找到了症结所在,凿了一块石头,送给快要出嫁但还没有嫁妆的穷姑娘翠儿。在石桥无法合拢的紧急关头,翠儿将石头献出,桥造成了,翠儿也因此有了嫁妆。江南某地造宗庙时,规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 。但现有的黄荆树干太短,不够标准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负责造庙的张掌墨师为此犯愁。鲁班发明 了“鱼抬梁”和“土堆亭”的好办法 ,使庙亭终于建成。
其二:鲁班的传说中最难能可贵、为人称道的当是对劳动妇女的赞美。鲁班的母亲是位勤劳善良的老人,见鲁班一人做木工活划线很费力,就让儿子按照她裁剪衣服用的粉线布袋做了个墨斗,并做了个木钩代替她给儿子站在一端按线。后人为了纪念老人,就称墨斗为“班母”。鲁班的妻子云氏很贤惠。自从丈夫鲁班给“斧头”加了铁片,装上木座,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刨子后,只要鲁班一刨木头,她就用双手在一头按住。天长日久,她动起了脑筋,在丈夫工作的案子上,安装了个“卡口”,防止了刨料的滑脱滚动。从此,人们把这一装置尊为“班妻”。
其三,创新的文脉贯穿于鲁班的林林总总的传说中。鲁班门前的小河直通微山湖,在湖滨生活的人们因无工具下水,面对活蹦乱跳的鱼虾,只能“望湖兴叹”。一天鲁班跟妻子下河去洗衣,不小心把鞋子掉进了河里,他妻子急坏了,他却不慌不忙地观察鞋子怎样漂浮游弋。回家后,他选了一截粗大的树身,仿鞋凿空成舟。
《墨子·公输》说,鲁班“造云梯之械”。《鲁问》说,鲁班“作为钩拒之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礼记·檀弓》说,季康子之母死,鲁班请用机械下棺。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辩问》说:“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鲁班是“机械之圣”。宋卫《礼记集说》说:“奇技奇器,总谓般也。”我国传统奇巧技术和器械的总代表是鲁班。明许相卿《云村集》说:“公输子圣于巧。”鲁班是发明创造巧妙器械的圣人。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