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调:源于淮北花鼓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2013年11月28日 14:05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四平调系《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淮北花鼓讫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

  四平调系《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淮北花鼓讫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当时淮北花鼓艺人杜学诗、张继德、杜诗法等人结社组队,曾到徐州、济南、郑州等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花鼓戏班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听见花鼓响,锅饼贴到门框上”等歌谣充分说明了花鼓深受群众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旧社会,把花鼓戏污蔑成淫词烂调,屡被禁演取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花鼓戏易名“文明花鼓”、“花鼓叮当”敷衍演出。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了评剧、豫剧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了“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改名为“四平调”,从此,由“打地摊”搬上舞台演出。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四平调剧团。 四平调一直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艺术阶值与学术价值更为宝贵,曲调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郁,特别演出现代戏更有独到之处,通俗易懂,深受欢迎。百余年来,《淮北花鼓》戏的溯源和四平调的形成、改革、发展以及变迁过程,积累了大量宝贵艺术资料。如《四平调唱腔集锦》、30万字的《四平调音乐》和传统剧目的唱腔、表演程式等,在广大群众中有着较深的影响,保护发扬这一剧种,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