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里的乡村泥土味道

2013年12月18日 15:17作者:来源:中国旅游报

民歌《大辫子甩三甩》是泗水县内脍炙人口、传唱已久的地方民歌代表作品。大辫子成了美丽善良泗水姑娘的形象,也给该地的乡土旅游注入了生活气息和文化伏笔。

溪边戏水

大辫子姑娘

王家庄民俗村大辫子姑娘

  民歌《大辫子甩三甩》是泗水县内脍炙人口、传唱已久的地方民歌代表作品。《大辫子甩三甩》带着泥土的味道,以其清新细腻、不饰雕琢、婉转悱恻、回味悠长的特点,愉悦、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不仅备受专业人士所推崇,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该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对泰沂山区人民那段血与火、生于死历史的最好记忆。

  歌曲选取的是女主人公妮儿在翠花崖上送自己未婚夫参加八路军部队转移的画面。通过妮儿与娘的对唱,表达了离别时对亲人的担心,对将来胜利凯旋的热切渴望,将一个纯情、聪颖的农村少女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委婉地展现了军民一家亲的场景。

  听此歌曲时,仿佛在眼前展现出一个古朴的山村画卷。村头翠花崖上身穿碎花布衣服,头扎乌黑亮丽长辫子,向远处张望着前行在蜿蜒山路上的八路军队伍,目光焦虑的在人群中寻找着自己的心上人。年轻的姑娘恐被乡亲们看到,娇羞的目光时而收回,时而张望。一幅民送军上前线的山区美景,在大辫子姑娘这个人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清新美丽。

  歌曲以泗水当地的民间小调为载体,采用四分之四节拍,抒情性强,大量下滑音、波音的利用,歌曲一些细微处的精心处理,使整首歌曲显得美轮美幻、沁人心脾。优美的曲调,绝妙的歌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孕育《大辫子甩三甩》的泗水县,地处泰沂山区余脉,是泗河的发源地,属纯山区,全县有大小山头560多座,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到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当地群众英勇不屈的反抗。1937年9月,泗水县的第一个党支部建立;1938年2月4日,泗水抗日自卫团60人奔赴徂徕山;1938年6月,中共泗水县委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期间,泗水境内建立了泗南、泗北两个抗日根据地,对敌作战300多次,规模较大的近百次。其中,1942年9月的孙徐战斗,一次消灭日伪军200人,俘敌500多人。在这块英雄辈出的热土上,不甘沉沦、重情重义的血性儿女,从他们内心里飞扬出了《大辫子甩三甩》这支优美的民歌。

  据记载,泗水县戈山村一次就被日本人屠杀近200人,损害牲畜1600多头,烧毁房屋380多间。一个百余户的乔家村,几乎家家都有烈士,《大辫子甩三甩》中主人公妮儿的那个“八路军哥哥”,是胜利回家了呢?还是成了烈士?我们不禁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歌曲中反对日本侵略、控拆战争罪行的深层意义是听众不应忽略的。一个作家听后说:“感觉听第一遍还行,第二遍真好,第三遍好得妙不可言”。这首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传颂,所赞赏。”

  泗水是个山区革命老区,在历史上许多重要时期均踊现娘送儿参军、妻送夫参军的壮烈景象。这首抗日烽火之中产生的泗水民歌,被泗水县周围地区以及这些地区所走出的军人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改革开放后,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教材;1983年在山东电视台“屏幕歌声”播出;1984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出;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优秀节目播出;后来,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MTV,由当时青年歌唱家杭天琪将对唱改为独唱,作为优秀节目中的保留节目,分别在当时的“东方时空”、“旋转舞台”播出。

  如今的泗水县,借助生态绿色自然,开拓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天地。田园屋舍、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憨厚民俗,裹挟进优美的民歌旋律内。让乡村旅游增添了泥土的芬芳和山峦的乐章。大辫子成了美丽善良泗水姑娘的形象,也给该地的乡土旅游注入了生活气息和文化伏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