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控江淮咽喉 通南北水路

2013年11月27日 14:52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京杭大运河,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她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大运河是济宁的“根”与“魂”,是济宁的“金字招牌”。济宁因运河而兴,因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京杭大运河,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她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大运河是济宁的“根”与“魂”,是济宁的“金字招牌”。济宁因运河而兴,因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现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至元廿年(1283年),运河的兴衰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济宁的发展进程。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曾被称为“江北小苏州”。由于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成了“控引江淮漕运咽喉”、沟通南北水路的大码头。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通过济宁运往京都的“漕运三千艘,役夫万二千人,初江淮岁转漕米百万石于京师”。河上帆樯往来繁忙,河岸两旁货物堆积如山。城里城外出现了很多商铺作坊,还成为江南的竹器、瓷器,北方的皮毛和周围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咸丰年间,黄河北徙,运河北段河身日渐浅涸,河道淤塞,运输功能逐渐丧失。光绪年间,漕运方式发生变化,济宁的商业发展失去优越地理位置的支持。另外,随着烟台、青岛的通商开埠,胶济铁路、京浦铁路的修建,大量的货物从济南转走青岛、天津。由于商业的衰落,城市发展动力的丧失,济宁开始走向衰落。民国初,由于入运水源不足,济宁城北的河段一度淤废。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治理,又新开挖了梁山到济宁段的运河。济宁段大运河现在是3级航道,济宁至江南航线通航。目前,在济宁段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在进行中。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意见》,2012年济宁市组织相关专家对大运河济宁段古建筑、河道等重要遗产点多次进行调查勘察,共登录遗产点62处。经国家文物局确定,南旺枢纽遗址、会通河微山段、小汶河等11处遗产点段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