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简板大鼓:语言通俗 节奏明快

2013年12月12日 14:35作者:来源:金乡政府网

简板大鼓俗称“大鼓书”,起源于宋朝丘处机真人,他自创龙门派。简板大鼓曲种形象和特质,蕴含了鲁西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名片”。

  历史沿革

  简板大鼓俗称“大鼓书”,起源于宋朝丘处机真人,他自创龙门派。邱祖是出家道士,经常边打简板、边敲渔鼓,劝人行善。因他是习武之人,出门时,身背长剑,携渔鼓不方便,便把大鼓改成七寸小鼓,挂在腰间,每到一处,边打简板边敲小鼓,教化世人,后来传于泰山圣机真人,经过许多山东艺人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河南、河北、江苏、安微、天津、山西等地演唱,逐渐形成了简板大鼓的演唱形式。

  简板大鼓传到明朝万历年间,有济宁人王开山,自创齐门王,收徒四人:曾元礼、张元义、冯元仁、杨元信。大徒弟曾元礼,对简板大鼓最为喜爱,他集百家之长,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留下“大鼓状元”的美名。他一生收徒无数,特别是郑、柴、孙、赵、李、何、谢、陈八个徒弟,都唱简板大鼓,把简板大鼓推到一个鼎盛时期。到了民国时期,山东大鼓艺人多数都唱简板大鼓,那时唱的曲目主要有《抢娃娃》、《劝五迷》、《蓝桥会》《妓女过节》、《家败归天》、《蒋干盗书》、《丑女出阁》、《胭脂判》、《呼延庆打擂》、《前后七国》、《杨家将》、《跨海征东》、《薛刚反唐》、《宝玉探病》、《骂曹训子》等。金乡县地处鲁西南,微山湖的西边,地势低洼,常年受灾,粮食歉收,为了生活,弃农学艺者很多。1956年,金乡、鱼台两县合为金乡县时,通过登记,召开了金乡县曲艺大会,到会艺人达200多人,其中演唱简板大鼓的著名民间艺术家有孙和贵、周双林、李元亭(鱼台县谷亭镇人)、任永环、张原根(鱼台县王鲁镇人)、王原海、杜原灵(黄胡子)、陈元建、孙明义、张教减、邵坤全、鲁尚海、刘建存等人。多年来,他们自编自演了许多小段,像《抓特务》、《捉汉奸》、《开明大地主》、《小货郎》、《痛打美国佬》、《严惩恶棍》、《不孝子》、《少生好》、《尊老爱幼》等,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基本内容

  简板大鼓这一曲种,是文艺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它道具简单,轻装简从,易于活动,语言铿锵,通俗易懂。表演者一手打简板、一手敲鼓,独自演唱。简板大鼓的伴奏乐器由两块不超过七寸的简板(用花梨木或紫檀做成)、七寸鼓或一尺二寸鼓组成。简板大鼓属板腔体,以七字韵和十字韵为主。简板大鼓特点是先吐字后发音、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里边有快板、慢板、二八板、快二八、慢二八、快打慢唱、慢打快唱、阴阳口、垛字板等,随心自如,声音高亢,优美动听。简板大鼓在唱腔上分为平腔和卧腔两种,平腔就是大本嗓,山东一带艺人多唱平腔, “先学百灵叫、再学大鼓调”就是说的平腔。卧腔就是压着嗓子唱,陇海线以南的艺人多唱卧腔,“先学绵羊叫,再学大鼓调”说的就是卧腔。

  简板大鼓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曲种之一,它具有语言通俗、节奏明快、简装易行的特点。不受场地的限制,不怕环境的干扰,不论在舞台、集市或村落场院中,均能演出,为此,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

  简板大鼓为适应广大基层群众,吸引听众,进行了移植改编姊妹艺术的长短篇曲目,做到通俗易懂,故事连贯。特别是一些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幽默诙谐的段子,深受观众喜爱。同时,对简板大鼓进行了曲种改造,伴奏独特,语言简练,表演者可立可坐,以唱为主,间有白口,通过实践演出,奠定保留了一些简板大鼓传统曲目。另外,还增加了曲种之间的交流,其优秀曲目也被其他曲种移植改编。如《杨家将》、《借伞》等,其它曲艺形式如落子、渔鼓、坠子等,都曾演唱。

  主要价值及意义

  一、简板大鼓显示了宗教艺术向民间艺术转变的规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简板大鼓唱腔简单实用,表现丰富,具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而且兼容性强,极易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因而其地方色彩更加突出。

  三、简板大鼓语言通俗,富有口语化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对于民俗学、方言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四、简板大鼓曲种形象和特质,蕴含了鲁西南人民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地方“名片”。(金乡县文化馆供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