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织造技艺: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2013年12月17日 09:11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关于嘉祥纺织工艺的最早记录是《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其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织造工序  鲁锦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先后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有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9道主工序。

  关于嘉祥纺织工艺的最早记录是《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其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另外,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有一幅《曾母投杼图》,其中曾母使用的斜织机就是今天遍及鲁西南家家户户的立式织机的先祖。西汉刘向《列女传》载有“秋胡戏妻”故事,故事中记载秋胡之妻靠植桑奉养婆婆。这些史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祥一带就是桑蚕之地,纺织技术已经成熟。汉代时期,亢父(今济宁市)是全国三大纺织、服饰手工业中心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宋代,鲁西南地区的丝、麻织品名扬海内外。

  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揉于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所说的鲁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纹织锦,其精美的图案显现出起步阶段的嘉祥民间织锦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开始在鲁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棉纺织技艺日趋成熟。随着明清两代织具的改进和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鲁西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进入了十分繁盛的时期,鲁锦织造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代鲁锦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清末,随着洋布的大量涌入以及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手工织造的鲁锦受到冲击,渐趋衰微。

  20世纪70年代,鲁锦在嘉祥农村依然普遍,当地妇女人人擅长纺线织布,产品多为自用。据档案资料记载,嘉祥民间手工织机曾经达到1.4万多台,纺棉车10万多架,三、四户就有一台织布机,每户就有两三架纺棉车,很多一家一户就能独立地进行纺、浆、经、涮、织等全套工序。

  1985年以来,嘉祥县先后在济宁市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以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嘉祥鲁锦艺术展览。1986年,嘉祥县文化馆与山东电视台对县内农家织锦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1989年以来,嘉祥成立了一些鲁锦企业,这些企业结合传统工艺,融合先进生态染整技术,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先后出口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使嘉祥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