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母扼臂唤儿归:曾参与母亲的心灵感应

2013年12月16日 15:17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勤奋好学、聪慧明敏又德行很高的弟子。曾子的母亲情急中掐了一下手臂,曾子立刻感应到疼痛,他认为是母亲病了,疾步赶到家中。后人将他们之问答汇集成著名之孝经,由于曾参孝行卓著,著述颇丰,被尊为宗圣之称。

  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勤奋好学、聪慧明敏又德行很高的弟子。他住在南武城(今山东嘉祥)的乡下,父亲曾点跟孔子学习文化,学习礼仪,平时也在家中种田浇园。曾参自幼就常常从事劳动。年龄小重活干不了,常到野外去做些拾柴禾、捡树枝的事。  

  据《论衡感应篇》记载,有一次(清代熊赐履说是十四岁时),曾子在旷野打柴,有客人到他家。曾子的母亲情急中掐了一下手臂,曾子立刻感应到疼痛,他认为是母亲病了,疾步赶到家中。感应的事不一定实有,但可以说明曾子时刻挂念着父母。

  评论:现代人一看这故事当然会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以上故事彰显出来了。心灵的感应是一样的,由于孝子与亲人的“同气”,达到的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是一样的。 曾子的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其实也就是《孝经》中“孝的感应”之说的演绎。我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句话,曾子的故事从某一个侧面为此作出了一个注解。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应该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 啮指心痛,是一种心灵感应。情至深处,心灵相通。“孝”即是子女对双亲情深挚爱的表现。曾参每每心痛,则念起母亲,这是一种深切的骨肉之情。曾参为孔子弟手中最孝顺者,孔子曾与他深入地讨论过孝道问题,阐发儒家之孝道思想。后人将他们之问答汇集成著名之孝经,由于曾参孝行卓著,著述颇丰,被尊为宗圣之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