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
宋江起义曾经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这一史实,《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典籍都作了明确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三载:“梁山泺在东平州西。宋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载:“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有梁山泺。……宋时决河汇入其中,其水益大。故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载:“梁山,(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宋江,山东郓城人,早年为县衙一刀笔小吏。元人陈泰在所着的《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中云: “宋(江)之为人,勇悍狂狭”。北宋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宋江联合当地农民和渔民,投奔梁山泊,借助梁山泊水面辽阔、港汊纵横、蒲苇稠密、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高竖义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史称“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曾经以梁山泊为根据地这一史实,《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典籍都作了明确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三载:“梁山泺在东平州西。宋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九载:“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名。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有梁山泺。……宋时决河汇入其中,其水益大。故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载:“梁山,(东平)州西南五十里,接寿张县界。本名良山。汉梁孝王常游猎于此,因改为梁山。《史记》‘梁孝王北猎良山’是也。山周二十余里,上有虎头崖,下有黑风洞。山南即古大野泽。宋政和中,盗宋江保据于此,其下即梁山泊也。”
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名人笔记也证实宋江等人是在梁山泊内的梁山上安营扎寨的。陈泰在《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中记述:“余童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葵亥秋九月十六日,舟过梁山泊……昔宋江□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元代文学家袁桷,擅长考据,在他的《过梁山泺》诗中有“历历见遗址”、“崛强寻故垒”之句,说明他在梁山上曾亲眼目睹过宋江起义留下的遗址遗迹。清康熙年间进士曹玉珂在担任寿张县令后,亲自来梁山探访,他在《过梁山记》中记道:“梁山上果有宋江寨焉,于是进父老而问之,……战阵往来,(父老)皆能历述,多与《水浒传》合。”这些资料明确地证明,宋江等人曾经占据梁山,以梁山为根据地,在梁山泊一带活动,现在梁山及其支脉上的遗址遗迹就是宋江等人在此活动的见证。我国当代着名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确言:“宋江据梁山泊,既历见于元人诗文及明清地志,又为方舆纪要所取,自必确有其事,无可疑者。”
在坚持起义四、五年后,宋江率起义军便离开梁山泊,南下北上,东征西杀,活动于北到河北,南到苏北、皖北的广大地区, “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中伏而失败。
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南宋时编印出版的《大宋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元末明初施耐庵着《水浒传》,将其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规模并不很大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家喻户晓,水泊梁山也因此名扬世界。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