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孔门“七十子”之首
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弟子之一。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子”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
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亦称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七十弟子之一。他一生大半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极深地理解并履践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子”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 颜回出身书香、平民家庭,其父颜无繇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孔门“七十子”之一。颜回自幼天资聪慧,勤奋苦学、悟性极高,能“闻一以知十”。拜为孔门弟子后,有两点极其突出并深得世人称道:一是好学。他长期生活贫寒,但却志学不辍,孔子形容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他早作晚息攻读研习诗礼,追求学业精进,被孔子认为是门生中唯一可以称之为“好学”的人。二是尊师。他不仅完全听从孔子的指教,完全按孔子的学说行事,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自成为孔子的学生后,他便时时跟随孔子,极少离开。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论衡·讲瑞》)。后来,许多孔门弟子都出去做官,他却伴随孔子周游列国,兴坛讲学,甚至终身不仕。如此苦学精进,使颜回终于成为一代名儒。 颜回思想学说的一个基本内容,是仁德思想。由于尊重和继承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颜回在仁德修养方面特别下功夫,成就也最突出。首先,他谦恭谨慎。孔子曾问他将来如何做人,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就是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他也的确做到了不争名逐利和“敏于事而慎于言”。其次,他安贫乐道。坚持合乎“道”的利益就争取,否则便视若浮云,在箪食瓢饮居陋巷的情况下,也守“道”不移。再次,他“不迁怒,不贰过”。平日里,总是谦和待人,不因怒于一个人而把怨愤迁于另一个,同时,他也从不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因此,孔子称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又说:“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先进》) 颜回思想学说的另一基本内容,是仁政思想。据《韩诗外传》载,一次,孔子与颜回、子路等登景山、谈志向。颜回说:“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又说:“教行乎百姓,德施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蝖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这番言谈,比较明显地表现了颜回以仁政治天下的社会政治观。其一,他所追求的社会,是君臣一心、衣食富足、四国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和饥饿威胁的社会;其二,实现这个社会理想的途径是“教化”。其三,教化的内容,主要是道、德、义、礼、仁等思想、行为规范。他的这种社会政治观,与他的个人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含有浓重的理想成份。 颜回思想学说的又一基本内容,是顺从自然,无为而治。在总的倾向上,颜回是位同孔子一样有雄心而又积极“入世”的人,他曾自比尧舜,想把社会治理好。但在许多具体看法上,他又明显地表现出“无为”思想。一是,他的安贫乐道,于事不争和“不迁怒”等品德中,含着顺其自然的思想因素。他反对用强制的暴力的手段处事、治国,甚至认为凡“言战斗者”都该处死。二是,在他的社会理想中有“无为而治的成份。他曾说过:“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韩诗外传》卷九)等等。这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颜回以31岁的英年早逝。此后,他的仁政德治思想、“无为而治”思想、以及好学精神和各种品德,都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甚至还被作为好学和善良、仁德的象征,受到了世代推崇。历代当政者也给予颜回以很高的地位。自东汉明帝十五年(72年)起,颜回就得过祭孔配享的殊荣,以后祭孔配享的有“十哲”、“四配十二哲”等,颜回总是列在第一位。同时,他还不断被迫加谥号,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起,先后被尊为“先师”、“兖公”、“兖国公”、“兖国复圣公”。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甚至被尊为“复圣”。此外,在颜回生活过的地方,还建有一座与孔庙、孟庙相去不远的“颜庙”,以纪念这位儒家先哲。 |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