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珂:封疆大吏 晚清时期闽浙总督

2013年12月17日 10:30作者:来源:汶上县政府网

 刘韵珂(1792~1864) 字玉坡,号荷樵,刘楼乡刘楼村人。嘉庆十一年(1806)中拔贡,朝考第一,授刑部七品小官。后擢升员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为一等,授道府级品位。

  刘韵珂(1792~1864) 字玉坡,号荷樵,刘楼乡刘楼村人。嘉庆十一年(1806)中拔贡,朝考第一,授刑部七品小官。后擢升员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为一等,授道府级品位。其后青云直上,历任徽州、安庆知府,云南盐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陷定海。浙江巡抚因守卫不力革职,调刘韵珂继任。赴任后,他奏请皇帝拨款设局,赈济集于宁波等地的难民,修筑沿海各府口岸炮台,扩充守卫军队。皇帝准奏,派大臣耆英前往实施。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九月,军舰威逼浙江沿海口岸。面对强敌,刘韵珂退据省城。十月,英军大举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崐率部英勇抵抗,中炮牺牲。钦差大臣裕谦于镇海兵败自杀。战后,皇帝追查责任,刘韵珂险遭革职,一边上疏辩解,一边重新布防。道光二十二年春,他为挽回败局,打算借奕经前来援助之际,一举夺回宁波。但数战之后,不但宁波未克,反将战火波及慈溪、奉化。他再次失望动摇,急忙上疏了《十可虑奏》。声称英军武器精良,又有汉奸帮助,与之抵抗,徒耗实力;官军失利,军心不稳,再战下去,叛国投敌者将会增多;战争影响百姓耕种,捐税、皇粮难以收缴;战争带给人民困苦,百姓起事也有可能……。《十可虑奏》一时成为清廷主和派论据,加之接踵而至的乍浦失陷,促使皇帝作出了与英人议和的下策。边局平稳后,刘韵珂主持了修建营房,疏浚水陆要道,赈济抚恤流离失所的15万难民。对清廷要求增加的捐税,他坚持“剿敌之款可捐,赂敌之款不可捐;他省完善之地可捐,浙省残破之余不可捐”(《清史稿·刘韵珂传》)。曾获得边民称道。道光二十三年五月,擢升闽浙总督。时英国商船时常在浙江沿海停泊,利用鸦片等掠夺兵民钱财;英国军队也得寸进尺,屡屡寻衅滋事。对此,刘韵珂致函钦差耆英、伊里布,陈述了闽浙事务的“十大忧患”,敦促以外交途径妥善解决。同时,他根据皇帝旨意,重申中英通商条款,制定了著名的《沿海防务二十四则》,并带头执行。使闽浙政务出现转机。道光二十九年,闽浙两省为灾荒、赋税搞得穷困不堪。次年,洪秀全起义于广西,势不可挡。刘韵珂遂以年老多病为由,告假还乡。乡居10余年间,他曾先后于咸丰六年(1856)、咸丰十年两次应名督办山东团练,但更多时间却是泛舟渔猎于蜀山湖中,或研习书法。其书法一度博得较高声誉,代表作有《汶上小坝口重建文昌阁记》等。同治初年,皇帝诏他进京,委以三品京官。他以耳聋目昏等由相辞。同治三年卒于家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