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传说:闻过则喜 忠勇大义

2013年12月11日 09:59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仲子的美德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两点是“至孝”和“善政”;“善政”最突出的表现是忠于职守,忠于国家。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思想,在一次与孔子的对话中,他慷慨陈辞:“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说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受侵扰,内有饥荒灾难,让我去治理,我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使人人有勇气,并且懂得道理。

   仲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少孔子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个。仲子十九岁委质请为孔子弟子,一生跟随孔子布道、立教(包括从学和周游列国)四十余年,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儒家思想的得力实践者和忠诚扞卫者。

  仲子的美德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两点是至孝善政善政最突出的表现是忠于职守,忠于国家。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思想,在一次与孔子的对话中,他慷慨陈辞: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说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受侵扰,内有饥荒灾难,让我去治理,我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使人人有勇气,并且懂得道理。

  仲子抱负远大,不是夸夸其谈,实践证明了他善政为民的雄才伟略。《孔子家语》载:仲子在六十一岁时,出任卫蒲邑(今河南长垣)宰。他任职期间,勤政爱民,重视教化,筑堤挖沟,兴修水利,防御灾害,深得人民爱戴。三年之后,孔子偕弟子子贡想看看这位弟子的政绩,于是来到蒲地。当他看到蒲地大变,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时,连连三称其善。认为他的这位学生以恭敬以信忠信以宽明察以断,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另说,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仲子从政期间,忠于职守,明决果断,孔子赞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其治赋也片言折狱也,其由也与!由此看出,仲子为政关心百姓,爱民之所爱,帮民之所需,若今人皆能效之,则民何以不富,国何以不强,尤其人类进化到今天,世界竞争之激烈,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更应继承仲子诚实守信,一心为民的精神。

  仲子闻过则喜,诚实守信。仲子闻过则喜的优点诸多文献给予充分肯定,也成为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公认的道德水准及做人标准,孟子曰:子路,人告知有过则喜。宋朝大儒周敦颐赞扬他说: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也。程颐亦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亦可谓百世师矣。相传仲子拜师孔子后,身穿华丽服饰见于孔子。孔子对仲子说道:仲由啊!你为何如此神气,岷江之水始从岷山流出时,其源流也只有可以浮起酒杯的力量,以至到了渡口时,不把船并在一起,不躲避大风,都不能过去,这就是由于到了下游水多的缘故。而今你身着华丽服装,脸上又表现神气悦色,天下之人谁还肯将你的过失告知于你呢?仲子听后,立即改穿粗服,喜于闻过。诚实守信的美德在《论语·公冶长》中这样载道: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就是说仲子听到一件事,还没有来得及去办,恐怕又听说另外一件事。《左传·哀公十四年》载这一故事。当时小邾国有一位名叫射的大夫,欲投靠鲁国,指名叫仲子代表鲁国与其盟誓,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话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当时鲁国是一个千乘大国,而射都信不过,单信仲子一句话, 可见仲子在当时以是一个诚实守信着称的人物了。

  仲子忠勇大义,勇于献身。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父子争国的政变,六十三岁的仲子此时正担任卫大夫孔悝的家臣。为制止内乱,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以致最后为国尽忠。事情大体情况是这样的:流亡在外的卫太子蒯聩回国,为夺其子卫出公的君位,勾结其姊(孔悝之母),劫持孔悝。仲子知道后,前去营救,路遇子羔。子羔劝他不要去,恐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他慨然说:食人之食,受人之禄,吾当不避其难,然后仗剑毅然进城。但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此时,他的帽缨被击断,仍浴血奋战,顽强抵抗,临终前怒斥逼近他的敌人: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整冠,从容就义。后来叛军峰拥而上,将其砍为肉泥,享年63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