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骞:“孝德”感天下

2013年12月11日 14:18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今鱼台县大闵村人),15岁拜孔子为师,小孔子15岁为孔门高足,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闵子骞传说

  闵子骞传说就是发生在山东鱼台的一个用“孝德”感天下,用“仁爱”治天下,用“儒学”育天下的真实故事,已深深扎根民间,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今鱼台县大闵村人),15岁拜孔子为师,小孔子15岁为孔门高足,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闵子骞纯真至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继母宽容大度上。闵马父(闵子骞父亲)娶继母乐氏,先后生下需和如两个孩子,受偏私亲生心理支配,继母经常虐待闵子骞,在闵子骞幼年时继母给他衣絮芦花(鱼台地处湖区,芦花为当年生水生植物,在芦苇成熟时长出芦花,开后酷似棉絮,但不大保暖)。此次,闵子骞和弟弟随父坐车外出,父亲叫闵子骞赶车,他冻得浑身颤抖,拿不住鞭子。父亲不知情,认为闵子骞装冷偷懒没志气,看到他穿的比弟弟的棉衣还要厚实,弟弟却无事,于是对着闵子骞猛打一鞭,芦花从衣中飞出,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继母虐待。盛怒之下,父勒马倒车,欲回家找妻子乐氏“算帐”,闵子骞以少年儿童少有的睿智,哭着为继母掩盖,说芦花是自己让母亲做的,这事不怪娘,并跪在地上,述说了继母对自己的“襁褓”之恩和哺育之情。在闵子骞长到十三岁时,继母为把他挤出闵门,趁丈夫外出让闵子骞入赘当地一员外家。在劝婚、督婚不奏效的情况下,勃然大怒,让闵子骞扒下外衣,将其赶出家门。闵子骞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举步维艰以泪洗面。外出归来的父亲听弟弟诉过真情,目睹此状携子回到家中,追述长子孝行,怒斥继母歹行,举笔写休书休掉继母,在家庭破裂之际,闵子骞双膝跪地向父亲进言:“母亲在只是我一人受委屈,如果休掉母亲,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饥寒,只有留下母亲,全家才能团团圆圆。”后继母终被感动,终生善待闵子骞。

  后孔子奉诏,在鲁都办学,闵子骞投师孔门,遂成大器。据《史记》记载,当孔子得悉此事后,即赞叹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司马迁在《左记<仲尼弟子传>》中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个,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闵子骞被尊为古代孝道的楷模并加以大力提倡。

  闵子成才从政后,崇尚节俭。当鲁国需要扩建库房时,派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何需再劳民伤财去造呢?”孔子评价他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从中可以看出,他从政勤俭建国,注重节约,具有爱国忧民的深情。西汉称他“守礼不苟,从亲所行”;东汉赞他:“夫曾闵以孝悌至德”;人们称颂他“德与颜子媲美,孝与曾子同位。”

  闵子骞长至中年,其父病卒。“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闵子虽要絰至服事(披麻戴孝),以赴公难,退而致位,以究私思”(《后汉书,郭陈列传》,另见《公平传》)。这说明闵子骞不仅讲孝德,一旦国家有难,尽管他正为父亲守丧三年之时,也即刻穿上军装上了战场,回来后继续为父亲守丧。这可以说,闵子骞是个能文能武、忠孝两全之人。

  闵子骞一生注重“仁”的道德修养,在政治上“行仁政”、“施德治”,在生活中淡漠仕途利禄。

  闵子骞成名后,鲁国权臣季桓子想请闵子骞当费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汶水以北的齐国《辞源·汶上》)。因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闵子骞还是担任了费邑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很快他把费邑治理的变化很大。秋粮刚收,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来催赋税,闵子骞认为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为私人卖命;他看不惯季氏的作为,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归家侍老,以尽孝道。鲁君闻知,忙派人劝阻,但子骞主意已定,不待鲁君批准,就毅然离任,从此再不为官。以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亦说明了闵子骞不畏权贵的淡泊性情以及后人对他的崇仰之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