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籍:北宋贤臣一代名相 边关雄帅议和鸿儒

2013年12月12日 20:17作者:来源:大众网

仁宗皇帝继位之初,以年幼奉遗诏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仁宗皇帝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病卒,遗诏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让杨氏继续垂帘听政。围绕太后遗诏以及还要不要垂帘听政问题,朝廷大臣展开了激烈争论。

  庞籍

  庞籍(公元988年-公元1063年),字醇之,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村人,北宋贤臣,一代名相,官至昭文馆大学士、宰相,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病故后,仁宗遣使吊唁,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司马光亲撰墓志铭。《宋史》有传。

  天子御史 忠鲠之士

  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庞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庞格官为国子监博士。庞籍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已成饱学之士。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及进士第,被授黄州司理参军。黄州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为繁剧之地,狱讼繁杂,事多棘手,但庞籍莅任处事,勘鞫(jū)狱讼,足智多谋,得心应手,深得知州夏竦赏识。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经夏竦大力举荐,调任开封府兵曹参军。以其精明强干,善理疑难,被知开封府薛奎复荐改为法曹参军,执掌开封府刑名之政。后迁大理寺丞、知襄邑县。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庞籍被召入京,撰修《天圣编敕》。书成,擢为刑部详复官,负责审查全国各地上报案件。继迁京朝官,任群牧司群牧判官,执掌全国马政。庞籍任职后,便到各地养马坊、养马监详察。由于承平日久,制度废驰,官吏以权谋私情况尤为严重。回京后,庞籍上疏皇帝,极言时弊,仁宗皇帝极为重视,特为此下诏申严法制。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被擢为殿中侍御史。其时,北宋建国七十余年,已出现种种危机端倪,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庞籍,以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以礼治、人才、仁政、信义为根本的治国主张。他秉性刚直,坚持原则,荐贤斥佞,犯颜直谏,被誉为社稷之臣。

  仁宗皇帝继位之初,以年幼奉遗诏尊真宗刘皇后为皇太后,真宗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仁宗皇帝与皇太后一起听奏处理,实际大权完全掌握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垂帘听政十年病卒,遗诏仁宗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让杨氏继续垂帘听政。围绕太后遗诏以及还要不要垂帘听政问题,朝廷大臣展开了激烈争论。庞籍认为仁宗皇帝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独立处理政事,不必再由太后称制,力主撤帘还政。为此,他上书皇帝,力陈垂帘听政之弊,并将《内东门仪制》统统焚毁。争议结果:杨太后退居后宫,称保庆皇太后,不再参与朝政,仁宗皇帝得以亲政。

  仁宗亲政后,庞籍又在整肃朝纲、清明用人等方面,屡献良策。他说:“陛下躬掌万机,关键是如何用人。要辨别邪正奸伪,任用贤正,防止朋党。选用大臣要采取众人公论,而不能听某些人的一面之辞,要让那些勇于进取、忠正刚直的人布列朝廷,襄治国事。”当时,宰相张士逊为固相位,排挤异已,结私用人,并暗中派人到各地广选美女入宫,皇室后苑珠玉宝器工匠也骤然倍增。为此,庞籍特在奏疏中提出要“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戒,重惜国费”,实际上是不点名弹劾张士逊的所作所为。张士逊正得仁宗皇帝宠信,言官们说话无不千方百计迎合张士逊,独庞籍敢于直斥其行径,因此深得同僚钦佩。御史中丞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庞籍任开封府判官。当时,亲政后的仁宗皇帝开始放纵色欲,常深居九宫贪恋女色而妨废政事,尤为宠爱新选入宫的尚氏、杨氏等美人。尚氏等人则依恃皇帝宠幸,有恃无恐,竟遣内侍随意以“教旨”发号施令,为所欲为。朝廷大臣对此均缄口不言,深怕有所得罪,唯庞籍上书直言,痛切陈谏。他说:“自祖宗以来,从未有后宫美人妄称‘教旨’而发号施令、干扰府政的先例。今尚美人与内侍韩从礼等一起破坏国家法度,臣担心这样会影响皇上的圣德,请朝廷杖责违法内侍,以儆他人。”仁宗皇帝不得已,遂下诏责斥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并令有司:“今后凡是自内宫传出的命令,有司有权拒绝执行。”从此后宫肃然,朝政也免受后宫干扰,此举庞籍更赢得“忠鲠”之誉。

  一度受仁宗皇帝宠信的三司使范讽以权谋私,先为阿附自己的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迁其官职,继又因吴守则的女儿嫁内宫尚美人的弟弟,范讽以贺礼为名送吴守则银质马鞍,以博得尚美人欢心,固结权位。庞籍对此颇为反感,先后数次上书弹劾范讽,建议朝廷严惩,以儆效尤。但范讽与宰相李迪关系密切,李迪极力偏袒,不仅将庞籍的奏疏留中不发,而且还冠以言宫禁事不实的罪名,以礼部员外郎贬为广南东路转运使。陛辞之际,庞籍仍对仁宗皇帝谏言:“范讽的罪若不加惩处,臣担心官风将日趋腐衰,西晋之乱将会重演,还请圣上深思。”对此,仁宗皇帝仍不醒悟,反以他弹劾范讽之事有出入、不尽实为名,再降其太常博士,贬知临江军。及至后来范讽失宠,复为宰相吕夷简所厌恶,仁宗皇帝才下诏追查范讽的罪行,申斥其败坏士风的行为。

  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庞籍由福建路转运使召为侍御史,复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迁判大理寺,晋天章阁待制,逐渐得到仁宗皇帝的信任及重用。

  边关雄帅 议和鸿儒

  自真宗景德初年,宋朝与辽国签定“澶渊之盟”之后,北方边患暂时得以缓解,但此后西邻的党项政权却迅速发展起来,党项族首领、西平王赵德明死后,其子元昊继位,开始谋求摆脱宋朝控制。元昊推行党项传统的秃发方式,禁用汉人风俗结发;废除唐宋两朝所赐李、赵姓氏,复用党项原姓“嵬(wéi)名”;废用宋朝年号纪年,自立年号“大庆”;升兴州为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扩建宫城殿宇。同时发动对外扩张战争,连年对吐蕃、回鹘(hú)等民族用兵,领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占有银、夏等十余州在内的广大区域,并开始派兵入侵宋朝边地,把十万军队布署于临宋边界地区。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设官立职,改定兵权,创建文字、礼仪制度等,完成了西夏建国的巨大事业,同时也成为宋朝强大的竞争对手和一大边患。这使大宋倍感震惊,遂急作部署,重新起用前相王曾为枢密使,夏竦(sǒng)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诏令陕西、河东等地整饬边备,全面统筹边防。

  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后为都转运使,负责处理对西夏的军政事务。庞籍到任陕西,认真落实朝廷整饬边备的诏令,亲自巡访各地,制定御敌方略。一方面,他全面考察了西夏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状况。当时,西夏农业多用侵耕宋地的办法,达到扩大耕地面积的目的,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宋朝稍差一些,庞籍指出:“(西夏)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手工业也有较快发展;商业则基本依赖与宋朝的贸易。庞籍在考察后说:“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一方面,庞籍全面分析了北宋、西夏、辽和其他民族政权并存的情况,看到西夏连年不断对辽及吐蕃、回鹘等用兵,不仅给西北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严重影响了西夏的农牧业生产。再一方面,庞籍经过慎密侦察,全面掌握了西夏贵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并积极采用离间政策,瓦解元昊的统治。另外,庞籍还详尽考察了延州一带地形,正确分析了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和边防守备状况的优劣,认为宋军人数虽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西夏军队人数较少,但兵精马壮,战斗力强,加上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其都城又远在黄河以北的兴庆府(今银川市)。大宋若兴兵深入,粮草辎重运输绵延百里,很容易遭到敌骑截击,一旦粮饷接济不上,就有被歼灭的危险,因此不宜采取深入敌境大举进攻的作战方针。针对西夏国小、民少、经济寡弱、物力有限的实情,庞籍认为只要宋军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努力修固边城,进行经济封锁,同时精练士卒,在夏军大举进攻时,扼险坚守,这样西夏军无隙可乘,锋芒受挫,就会无功而返。若西夏军屡屡穷兵黩武,本国的经济就会十分困乏,军队的斗志也会逐渐削弱,到那时就可不战而胜。于是,他作出“积极防御,在有利条件下主动出击”的战略部署,实施“占据要害,屯兵营田,长期经营边关”的战略准备,并采取措施加强边防军事设施建设、整治部队,制定并执行了缮城湟、筑堡寨、修军制、抚人民、招流民、兴营田、抚羌蕃等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战略防御政策,使陕西的边防一时颇见成效。

  此时,开封府府吏冯士元来陕西偷贩女口事发,作为陕西长官的庞籍被人弹劾“失察”,结果获贬职处分,降知汝州,徙知同州,再改陕西都转运使。期间庞籍以天章阁待制之职,与文彦博共同审理了黄德和案,为在宋夏延州之战中力战遭擒而亡的刘平等将领平雪了冤狱。直到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庞籍才复职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继之,又兼任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次年,再改延州观察使、左谏议大夫,再次在西部边关为帅。

  此前,由于主客观原因,宋军已数败于西夏。自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诸寨,破五龙川等地后,陕西路沿边百姓不断遭受夏军焚掠,居民生活相当困苦,十余万宋军也没有营垒,散居于边境老百姓家,军纪相当散漫。庞籍知延州后,“补绽茹陋,抚民以仁”,积极备战御边,发展生产。庞籍令各地修治颓废的城池村寨,安顿百姓,恢复生活与生产,招抚安置流民。严格整顿军纪,禁令军队不得骚扰侵害百姓。惜护民力,在缮修城池等工程中,尽量让士兵负役,蠲(juān)减老百姓赋役。后来庞籍罢兵回朝,陕西百姓遮道相送,感其用兵数年,从不烦民。

  庞籍知延州,采取的御边政策特别成功。在军事方面,实施步步为营的防御战略,在有利条件下坚持主动出击的灵活战术,全部收复了被西夏侵占的土地。为激励士气,庞籍组织宋军主动出击,其部将周美攻取承平寨,王信收降龙安寨。经亲自巡察,庞籍发现金明寨西北有条浑州川,河上游有桥子谷,是通往延州的咽喉之地,也是历来西夏军队入侵的必经之路。庞籍命得力部将狄青率军万余人驻扎于此,并在川尾谷地修筑了城堡“招安寨”,又先后在收复之地修筑了十一座城寨。为巩固胜利果实,又招募百姓在收复地区垦田耕种,收取租税以赡养守军。这样,军民两安,边防大固。在经济方面,采用制裁措施,断绝了与西夏的互市和榷场贸易,迫使西夏停止侵耕,致使西夏手工业、商业一度处于停滞萎靡状态。在政治方面,利用反间计,剪除了很有才干、握有大权的刚浪陵和遇乞等西夏将领。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庞籍对辽、吐蕃、回鹘等民族采用招抚蕤(ruí)和政策,稳定巩固关系。一次,契丹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部将知忻州郭逵在庞籍的授意下,礼节俱全,向契丹使者出示了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写给天池县的信,信中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使契丹大为折服,并主动打消了这一无理要求。在战争部署上,庞籍总结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重点配备兵甲器械,变更原来的“东西阵法”为“方阵法”,对民间武装“弓箭社”进行“立队任将校”、“增损其约束赏罚”等方面的军事化改造,开通德癿(qié)名、平戎道等地的道路,加强了永和、乌仁关等地的防御能力。在战略战备方面,庞籍又把防御措施推行到陕西沿边各路,在延州与庆州间修筑了大顺城,在环州和镇戎军间修筑了细腰城和葫芦泉诸寨,打通了各州之间的道路,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实行一方有警,各方能援,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整体防守能力。庞籍统兵战守之策使延州边疆日益得到巩固和发展,并数次挫败了夏军入侵,为大宋刷写了御敌新篇章。

  庞籍堪称一代良将。古人云:“良将者,不必亲披坚锐。上兵伐谋,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庞籍两为边帅,戍边数载,殚精竭虑,功勋卓著,得到仁宗皇帝嘉许诏奖,赐钱百万。战争罅(xià)隙,他胸怀冲天豪情,挥气吞山河之笔,写下了《渔家傲》(见《全宋词》):“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

  宋夏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和灾难,由于贸易中断,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元昊感到疲惫不堪,一边打仗,一边派使臣李文贵携带书信谒见庞籍,请求转达宋廷议和。庞籍深知元昊为人,估计到这可能是元昊大举入侵故意放出的烟幕弹,于是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加紧备战,在延安城东北要冲之地兴建新城,作为延州城的屏藩,一方面答应元昊的要求,向朝廷转达了元昊讲和的意思。仁宗遂密诏庞籍,派人去西夏商谈。庞籍认为元昊骄气太盛,若派人劝和,便会认为软弱无能,更不会把大宋朝放在眼里。于是,庞籍仅把西夏使遣回,未派人前去。

  果不出所料,公元1042年秋,元昊出动两路大军,南攻镇戎军,实施其经渭州东南进入关中的军事计划,在定川寨打败宋军后,欲乘胜东进,却不料在潘原为宋军所败。庞籍与知庆州范仲淹派军狙击,使夏军遭受严重挫折,元昊不得已撤军罢战。战争使西夏民不聊生,人怨沸腾,党项部众的厌战情绪日甚一日,元昊决意与宋议和。仁宗皇帝命庞籍全权处理。

  最初,元昊提出称宋为“东朝”,自居“西朝”,与宋朝并立;继之,又提出以小国事大国之礼待宋,自己仍称帝。庞籍则数次与之争辩,坚持其臣宋之礼。元昊谴贺从勖(xù)上书,改名“曩(nǎng)霄”,自称“儿霄上书父大宋皇帝”,欲用子事父之礼代替臣事君之礼。贺从勖辩解说:“子事父,犹如臣事君。”并要宋朝割让三州十六县土地相赠。庞籍明确地告知对方:“你们要战,我奉陪到底。若不战而降,则所请赏爵封国,皆有常制,我决不食言。至于割地,则闻之未闻,万万不能,对此不必讨价还价。”贺从勖要进京面见宋仁宗。庞籍一面送他入京,一方面上书仁宗皇帝:“西夏很久未与我朝通市,经济困难,人民怨愤,希望宋夏罢战。现在看他的来书,辞气不再傲慢,必然有臣服宋朝之心。若圣上决不让步,拒绝子事父之礼,元昊定愿俯首称臣。凡名称、礼数及其所求之物,亦应尽量裁损,若实不得已,再行退让。若对其所求不加裁抑,臣恐其豺狼之心,贪得无厌,反而对宋不利。”最后,仁宗皇帝采纳了庞籍的意见,在坚决拒绝割让领土的前提下,同意增加其“岁币”,恢复宋夏的榷场贸易,同意西夏人来京城馆驿从事买卖交易;元昊仍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称宋为“父大宋皇帝”。公元1044年,终于迫使元昊称臣,达成议和协议,从此西北边疆安定下来。

  独任宰相 务实兴邦

  元昊臣服,西北安定。公元1045年,庞籍被擢任枢密副使;公元1048年,改任参知政事,拜工部侍郎;公元1049年,迁枢密使,晋户部尚书;公元1051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兼译经使,独任宰相(宋时一般以两人或三人同为宰相执政)。

  庞籍执掌朝廷枢政,尽职尽责,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声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从不计较个人的毁誉,为积贫积弱的宋王朝维持承平时日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北宋历史上,庞籍精兵乃是一次鲜见的治军范例。庞籍受命之时,宋王朝积重难返,矛盾重重,政荒民疲。公元1047年,河北王则起义更是雪上加霜,令朝廷困忧不堪。时任枢密副使的庞籍向皇帝献策:“自陕西用兵以来,公私困乏,财政拮据。如今又值灾荒,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以致费用不资。臣认为当务之急,是省并冗吏、裁汰冗兵。可撤并边塞之兵就食内地,以省军费。”仁宗采纳他的建议,于公元1050年降诏,凡年五十以上及身体矮小者,一律免放为民。诏书颁布,舆论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疏反对这一做法,因为朝廷过去害怕灾荒年发生灾民暴动,便在灾区大规模征兵,以减其势;边关将领争执尤烈,上疏陈说:如今边患未息,正宜加强边防,怎能轻易裁军?再者,这些士卒因长期为兵,靠官府养活,故不愿回乡务农,况又习熟弓刀兵器,练有武艺,一旦聚为盗贼,则恐难以平安。仁宗以为言之有理,亦颇为踌躇。于是庞籍再次上疏:“现在公私困乏,上下惶恐不安,正是朝廷耗损巨资蓄养冗兵之故,若不对其裁汰,则无法摆脱困境。再说,裁汰之兵回家后由官府加以安置,给其土地耕种,使之安家乐业,凭什么说他们一定要为盗贼呢?若果为盗贼,臣请以死挡之。”庞籍的这番辩说,彻底消除了仁宗的顾虑,于是下定决心,委托庞籍主持裁军。这年,陕西等地拣放为民的士卒达六万余人,有两万多人减其供给一半。此次裁军成功,使仁宗对庞籍更加信任。

  狄青平叛堪称北宋历史上一次全面的军事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王朝一度屈辱软弱的形象。公元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yōng)州。宋王朝几次征讨失败,满朝文武惶然无措。宰相庞籍向仁宗推荐枢密副使狄青,狄青也主动请缨。仁宗即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路宣抚使,率兵平叛。此时谏官韩降上疏仁宗,认为按照祖制,不宜专任武官狄青专制一方。仁宗皇帝征询庞籍的意见,庞籍答道:“青起行伍,若以文臣副之,则号令不专,不如不遣!青沉勇有策,请付重任。”仁宗皇帝于是下诏:“岭南兵事一律听从宣抚使狄青一人节制调遣。”并在垂拱殿置酒,特地为狄青饯行。公元1053年正月,狄青抵达岭南,召集诸将,惩治了以前临阵脱逃、战斗不力的将领,败将陈曙及军校数十人被施以军法,整饬了军纪,振奋了军威。然后,狄青指挥宋军自宾州合兵出击,在归仁铺与侬军展开激战,大败敌军,擒获其首领五十余人,侬智高只身逃往大理国,邕州一举收复。

  捷报传至京城,仁宗皇帝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即欲擢升狄青为枢密使,庞籍认为不妥:“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都议论纷纷,说自大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相比的了。现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立下战功,议论的声音才刚刚停止。假若现在封赏太过,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臣所言非独便于国体,也是为狄青考虑。”两个月之后,仁宗不仅任命了狄青,还封赏了六百九十一位有功的平叛之人。

  庞籍减负是北宋历史上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庞籍为福建转运使时,便上疏减免漳、泉、兴化军丁米,持执政管理官员认为不可,没有核减。公元1051年10月庞籍任宰相,11月朝廷即下诏:“漳、泉州、兴化军,自五代以来,计丁出米甚重,或贫不能输。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制。”《宋史》载:庞籍为相三年,朝廷下近二十道诏书蠲免减丁米、官米、科徭、差徭、税役等赋税徭役贡物,涉及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用人方面呈现出中国历史上一次人才济济的盛况。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庞籍先后与夏竦、薛奎、司马池、文彦博、范仲淹、韩琦、滕宗谅、欧阳修、包丞、沈括等一起将兵辅政;培养、举荐并重用了司马光、狄青、范缜、种世衡、郭逵、周美、王信、李师中、王莆等一大批栋梁之才,使处在危机中的宋王朝一度呈现中兴之望。庞籍为相推荐殿中丞、馆阁校勘范缜,认为有异材,能积极进取,特迁直秘阁。其部将种世衡在用反间计剪除元昊羽翼中立下大功,在徙知环州拜别庞籍时哭诉:“世衡心肠铁石也,今日为公下泪矣!”。

  整顿吏治礼制颇见成效。庞籍为相伊始,即下诏曰:文武官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课迁官。后又多次下诏整顿规范吏治,如公元1053年,诏书曰谏官、御史,必用忠直淳厚、通世务、明治体者,以革浮薄之弊。庞籍处置事理更是承圣谕、载敕中,严格官吏举荐制度,并制定了对不称职官吏弹劾、惩罚措施。如诏曰:荐举非其人者,令御史台弹奏,见任监司以上弗许荐论。诏:太常定谥,毋为溢美。

  皇祐五年七月,庞籍撰文制作“镇国神宝”。引《唐六典》次序:一神宝,二受命宝,冬至祀南郊,大驾仪仗,以镇国神宝先受命宝为前导。

  庞籍提倡节俭,反对挥霍浪费。他认为天下之财是农民之膏血,应该备饥馑兵革非常之用。宋朝到仁宗时,国势日趋贫困,国家府库之财十之七八被皇帝奉养赐予和贵臣饮宴之用。因此庞籍极力举谏皇帝、贵臣带头节俭,以期收到上行下效之功效。如宫禁市物给实直,非所阙者毋市。在广南平叛期间,请罢上元张灯等。

  齐州学究皇甫渊以捕盗立功,按宋朝赏例应赏给其钱,但皇甫渊却数次上疏朝廷,要求录用为官,并找了道士赵清贶(kuàng)为自己说话。赵清贶与庞籍有远房亲戚关系,赵清贶与庞籍的仆人接受了皇甫渊的贿赂,因分贿不平,庞籍的仆人告发了赵清贶。开封府鞫审此事,逮捕了赵清贶,定罪刺配远州,但赵清贶死于发配途中,此事引起朝廷官员议论。谏官韩降上疏,说赵清贶之死是庞籍暗中所为,是为了杀人灭口等等。仁宗复派人调查,证明赵清贶的死与庞籍根本无关,但却动摇了庞籍的相位。

  内侍省都知王守忠因服侍仁宗日久,自认有功,要求赏赐节度使官衔。仁宗问庞籍可否,庞籍回答:“自祖宗以来,还未有授内臣节度使之官的。臣下认为,陛下承继祖业,亦不应隳(huī)坏祖宗法典。”因此,庞籍又得罪了宦官。庞籍还说朝廷提拔官员太快,主张按旧例待届满视其政绩给予迁转,又得罪言官,以致怨声颇多。最后,在反对派言之不休的弹劾声中,1053年,庞籍终被罢相,出知郓州。

  田园宰相 远亦忧国

  庞籍被仁宗皇帝称为“深谋远虑”的宰相。罢相以后,仁宗顿觉朝中再无此等良臣,大有失左右手之感。一次,辽朝遣使索御器,仁宗问宰执大臣如何处理此事,大臣们相互观望,束手无策。仁宗不由感叹:“你们有谁能像庞籍那样能断大事啊!”言下颇悔当初罢免庞籍之举,于是特诏加庞籍观文殿大学士,继拜昭德军节度使,徙知永兴军,再改知并州,不时垂询遣问。

  公元1055年,庞籍从郓州前往永兴军路过京城,仁宗召见,问曰:“朕今用文彦博和富弼为相,你以为二人如何?”庞籍回答说:“二人都是朝廷大臣中的最佳人选,陛下能任用他们,正是天下所希望的,实为国家社稷之福。”仁宗也颇为自得:“确实如此啊!不过也有人说文彦博私心较多,朕倒没有听人说富弼有什么缺点。”庞籍微微一笑道:“文彦博曾与臣执政中枢,臣了解他实际上并无私心,都是那帮对他有意见的人诬陷的。富弼原任枢密副使,没执掌过大政,也没得罪过朝臣,故得众口称赞。”庞籍荐言曰:“陛下既知其二人贤而可用,就应当深信不疑,使之尽力辅佐朝廷。若陛下以一人之言而用,又以一人之言而疑,臣恐朝廷大业堪虑。”仁宗颇为赞许。

  公元1057年,仁宗染病久而不朝,朝廷上下为之担忧。仁宗自十五岁时立皇后郭氏,又选美女充盈后宫,可所生几子尽夭。仁宗为无子而忧,整日沉溺后宫,嗜服丹药,渐致形神疲乏,身尪(wāng)体羸(léi)。大臣们有事闻奏,只是点头敷衍,连话都不愿多说。庞籍此时虽为外官,亦以国祚为忧,于是便密疏仁宗:“太子天下本,今陛下春秋固方盛,然太子不豫建,使四方无所系心。愿择宗室之宜为嗣者早决之,群情既定,则灾异可塞矣。”并连连陈请,言辞甚切。仁宗念其一片忠心,有意召他还任京师,不料有人从中作梗,弹劾庞籍在陕西时擅自在麟州白草坪筑城堡,州将武戡(kān)为夏兵所败,皆因庞籍用人不力,结果复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移知青州,后徙定州。

  嘉祐五年,庞籍自定州应召还京师,诣中书省求致仕,执政曰:“公康宁如是,上意方厚,奈何坚求欲去?”庞籍曰:“若待筋力不支,明主厌弃,然后乃去,是不得已,岂得为知足哉?”结果,“表上者九,手疏二十余通,朝廷不能夺。”乃许之,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

  居家以后,庞籍以写字、读书、诗赋自娱,于史学、理学颇为经心。他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他一生尽职守责,力求进取,廉洁奉公,甘处清贫,正如他晚年所作诗曰:“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

  公元1063年3月,庞籍病逝于家,享年76岁。庞籍一生著作颇丰,有《天圣编敕》、《清风集》(范缜序)、《清风集略》(司马光序)等传世,《全宋诗》、《全宋词》等录其多篇诗文,《宋史》、《成武县志》等载有司马光、文彦博、范仲淹、苏轼等与其唱和文辞。在山东潍坊沂山歪头崮,留有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石刻,笔力雄浑仓劲。在陕西延安清凉山,在山东青州松林书院,在山东成武庞氏家祠,贤相庞籍的塑像、礼位赫然屹立,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奉和景仰。

  司马光称其“敏而好谋,果而不惑”。《宋史》曰:庞籍为政,通晓律令,长于吏事,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庞籍戍边治民功绩赫赫,不愧为我国北宋时代一位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庞籍长子元鲁,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进士,大理寺丞;次子元英,恩荫主司郎中,有诗集和《文昌杂录》6卷(补遗1卷);三子元常,恩荫内殿崇班;四子元中,恩荫大理寺丞;五子元直,恩荫大理寺评事。孙恭孙,字德孺,以荫补通判施州,历任涪州知府,徽猷(yóu)阁待制,直学士、成都知府,陈州知府,待制、泸州知府,思州知府、学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