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邱堌堆遗址:商代古文化的现代传承

2013年12月10日 20:12作者:来源:大众网

安邱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城东南12公里佃户屯曹楼村东,因其曾建有安邱寺而得名。现存堌堆高3米,长、宽各50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经钻探,遗扯堆积甚厚,可达4米以上,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古文化遗址。

  安邱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城东南12公里佃户屯曹楼村东,因其曾建有安邱寺而得名。现存堌堆高3米,长、宽各50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经钻探,遗扯堆积甚厚,可达4米以上,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古文化遗址。

  该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多次被考古专家注目、涉足。1960年和1976年春,省博物馆和地区文物管理站,曾先后在此进行过两次试掘。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先生又带领数名考古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找到了商代、岳石、龙山的文化堆积层;发现了灰坑、灰沟、陶窑、墓葬和长方形、圆形、长方形圆角的房子等文化遗迹;出土了打制粗糙的石器,磨制精美的石斧,有明显使用痕迹的蚌镰、蚌刀、尖锐锋利的骨针、骨锥、骨镞,造型规范的盆、碗、罐、鬲、瓮、器盖等大批文化遗物,展现了一幅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

  考古材料表明,菏泽的古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龙山时期,既不同于东邻的城子崖,又有别于西舍的王湾、北部的后岗类型,而与造律台龙山文化面貌大体相同。其特点是:灰陶占绝对优势,黑陶、褐陶有琮的数量;器表以素面较多,方格纹、篮纹和绳纹亦数量不少。这三种纹饰中,方格纹居首,篮纹次之,绳纹最少。且方格纹多饰于罐,篮纹多饰于瓮,绳纹多饰于甗。其炊器,主要是夹砂中口罐、甗,而不见鬲、斝。盛器中主要有敞口大平底盆,小平底碗,浅盘弧腹豆和小口高领瓮,而尚未见双腹盆。生产工具中以蚌器为主,常见的是长方形穿孔蚌刀和弯背曲刃蚌镰。此时的重要遗迹是房子的发现。共发现房子遗迹12座,能看出形状的圆形6座,长方形2座,长方形圆角1座,其余3座,因破坏严重,形状不明。均为地面建筑,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大者30平方米。有的墙外还保护墙,地基和墙壁均经夯筑而成,但未见夯窝,有的还用沙或碎陶片筑成巢状柱础,居住面上有烧灶,其中一座长方形房基门道下还有类似后世的人祭现象。根据地层及遗迹相互关系分析,圆形房子较早,长方形圆角次之,长方形房子较晚。

  岳石文化时期总的特点是:生产工具以半月形双孔石刀为主。陶器中粗陶较多,砂粒大,胎壁增厚,多褐红色。泥质陶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多素面磨光。在甗的腹外和裆部有斜道、“十”字形划纹或圆形坑窝纹附加泥条。在豆、罐、器盖等器物上多凸棱、旋纹装饰。另外还有少量绳纹,方格纹很少,只见于一种泥质大罐,且纹道模糊,未发现彩绘陶片。其灶器,主要是夹砂中口罐和甗,盛贮器的斜腹、鼓腹、双腥盆,盘形、碗形豆、榫口尊、罐、甗最常见。若与东部地区的岳石文化相比较,则又有自己的特点。东部的鼎颇多,这里则较少,且未见完整器。这时发现的绳纹蛋形鼓腹大瓮罐,卷领浅纹鬲,尚不见或极少见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带凸棱的尊、盒极为常见,而北地的尊很少,且为假圈足榫口罐状,与东部的尊迥异,类似东部的盒,此处亦未发现。故这里的岳石文化命名为“安邱类型”。

  商代的文化层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以灰陶居多,从早商偏晚阶段,开始一定数量的褐陶,且陶胎开始增厚。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较少,亦见三角形划纹附加堆纹等,方格纹似已绝迹。器类以型制各异的绳纹鬲为大宗,另见绳纹袋足,假腹豆、真腹细柄豆、直壁簋、深斜腹簋,大口尊等。综上所述,这里的龙山文化与豫东的龙山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属造律台类型。

  安邱堌堆遗址所发现的较为密集的房子遗迹,是非常可贵的,它是研究龙山文化聚落构成比较典型的材料,尤其是门道下类似后世的人祭现象,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商代文化面貌同中原地区基本一致。但又具有东夷文化的因素。尢其重要的是安邱堌堆岳石文化层的发现,在横向方面填补了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的空白,在纵向方面也基本填补了鲁西南地区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空白。这无论对考古学,还是对历史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安邱堌堆是我区非常有代表性的遗址。我区位于苏、豫、皖接壤处,在古文化上属典型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二里头文化交接地带,因而在文化面貌上也表现出一些复杂性。对安邱堌堆、乃至苏、鲁、豫、皖四角地域的文化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解决上述文化相互关系的关键所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