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立志相马育马 终成一代名家

2013年12月12日 20:13作者:来源:大众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周代马的作用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春秋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马匹在当时是一种价值极高的特殊生产资料,有一匹马可以交换五个战俘之说。

  相马鼻祖伯乐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约前610年),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秦穆公之监军少宰,官封伯乐将军。《庄子·释文》载:“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石氏星经》载:“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

  伯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各展揽世之才:或建不世之功,创一代伟业;或立传世之说,逞一代风流。伯乐技压群雄,艺绝一时,且成一家之言,引无数后人折腰。屈原曾椎心痛哭:“伯乐既没,骥焉程兮?”吕不韦则感叹:“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一代文豪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贤士,多少意欲安邦治国之人对相马荐马、识才举才的伯乐,寄托于怀,期望于天!

  立志相马 成一代名家

  伯乐出生于郜国一兽医世家。郜国是周武王分封庶弟(周文王第十一子)所建,封域纵横五十华里,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周代马的作用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春秋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马匹在当时是一种价值极高的特殊生产资料,有一匹马可以交换五个战俘之说。马匹拥有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强弱的象征和标志,特别是战马的饲养。故而善养马者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有不少人从槽枥间崛起。当时管车马的“太僕”亦位列九卿之一,每个想有所作为的诸侯都必须重视马匹的饲养。孙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相马作为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孙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相马专家,是靠他的刻苦努力和天资才情。当时,还没有相马学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规律。孙阳学习相马非常勤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可见孙阳学习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地面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了故土。在游历诸国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孙阳选择去秦国发展不是偶然的。时值秦穆公在位,他广揽人才,整顿内政,奖励生产,扩展疆域,国力日益强盛。当时的秦国有五张黑羊皮易得的大夫百里溪,有被任命为上大夫的齐国人蹇叔、晋国人丕郑、西戎人由余等,正是秦国较为开放、酝酿改革的一个时期。并且,在争霸战争中,秦穆公“益国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其地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秦穆公护送晋国公子重耳的武装,其中就有“畴骑二千”(《韩非子·十过》)。

  伯乐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有所作为,于是便决定留在秦国,最终凭借其高超的相马才能和踏实的敬业精神,深得秦穆公的信任和敬重,成为一代名家。

  相马育马 展绝代才华

  伯乐到秦国后,秦穆公见其相马有道,育马之术高超,就让他负责战马驯养。伯乐到任后,殚精竭虑,大展其才,很快便有不凡的业绩。特别是在选荐战马、以千里良驹武装军队方面,一度出现“马空冀北“的选马局面。

  有一年,伯乐回故乡探亲,返回秦国时,路经太行山虞坂,看见一匹马拉着盐车穿越太行山,正在上一个很陡的山坡。由于坡陡车重,只见那匹马四蹄伸直绷紧,因用力过度膝骨都快要折断了;此马皮肤溃烂,汗水顺着皮毛流下,浸湿了地皮。但道路坎坷,怎么也爬不上陡坡,卧倒在那里直喘粗气。伯乐见了心痛不已,慌忙解下衣服覆盖于马背。那匹马见了伯乐,立即振作起来,抖擞起精神。伯乐一眼认出这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千里良骥,本可以驰骋战场,却精疲力竭地牵拉盐车。伯乐抚摸着这匹千里马的伤背,不禁潸然泪下。这匹马像是懂得了伯乐的心情一样,感激地鼻孔朝地上喷了几下,然后高仰起头长啸起来,那声音真像是金钟石磬一样,响彻云霄(《战国策·楚策四》)。伯乐把此千里马献给了秦穆公,后来这匹良马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伯乐不仅把功夫用在选马、养马上,更是把功夫用在育马、驯马上。他认为一匹能够在战场上表现优秀的战马,必须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的驯养,才能适应恶劣的战场条件,适应纷乱的征战环境,适应整齐划一的战斗命令,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伯乐的精心指挥下,按照实际战争的需要标准,把养马场上的全部战马,进行了统一的整驯。先用热的铁器烧灼马毛,剪剔劣次,以理其毛色;凿削马的蹄甲,用火烙其毛皮,以存其表识,展其英武精神;然后用绳索辔头把马纠集到一起,并充分利用厩房和槽枥,把马一匹一匹地编排在里面,从而整肃军队的浩然气势。经过这样一番修整训练,马死十之二三,对剩下的马匹,先饿它、渴它,然后放纵使其狂奔,使其适应残酷的战斗状态。再按驾驶战车的需要,对每匹马都施以严格地实战演练,使其动作整齐划一。在其前端安装铁木制作的橛饰,其尾部又经鞭策的抽打磨练,马便极易驾驭。这样一来,战马就完全适应战争的环境了。

  经过一系列的整驯、磨难,马死过半,但所剩皆为良马。在战场上能够以一当十,尽显其神威。秦穆公对此举称赞不已。

  伯乐因在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为秦穆公信赖,也得到满朝文武的高度评价。并以其卓著成绩,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

  识人举才 显宽广胸襟

  伯乐尽职尽责,在做好荐马、养马、育马、驯马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到了识人,为秦国举荐了像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

  伯乐居秦日久,年岁已高,遂向秦穆公辞行,欲回郜国故里颐养天年。秦穆公感到非常惋惜,伤情地对伯乐说:“您的年纪是大了,可您的子孙中有能够寻求千里马的人吗?”伯乐恭敬地回答:“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毛色和骨架筋络去观察,但天下特有的千里马,标准却很难掌握,似有似无、似存似亡,难以捉摸。像这样的千里良驹,跑起来不扬灰尘、不留脚印,疾行如飞。没有非凡的眼力,是无法识别的。”伯乐谢绝了秦穆公的信任,同时举荐了才能过人的九方皋。伯乐说:“我的子孙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有的千里马。我知道一个以打柴、挑菜为生,名叫九方皋的相马高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比我差,请您任用他吧!”

  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千里马了,在一个叫沙丘的地方。”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到沙丘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十分失望,召见伯乐,告诉他说:“真糟糕、真糟糕,您所推荐的寻求千里马的人,竟连马毛的颜色,甚至于马的性别都分辨不清,怎么能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呢?”伯乐听后,惊叹一声,说:“九方皋竟然用心专一、分辨能力达到了这样高深的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事物的本质、天然的机理,是千里马的天然禀赋;看到它的精髓而不妨忽略它粗浅的表象,审察它的内核而不妨忽略它的外形。九方皋只审察他所应该考察的,而丢开他所不必要考察的。像九方皋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有着比相马更加重大的意义啊!”秦穆公听后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原来,九方皋考察马的时候,只注重了马的本质,并未多注重其外表,而将黑色公马误以为黄色母马。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罕有的千里马。

  著经立说 传千秋万载

  伯乐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有了自己丰富的相马经验,他决心进行系统的总结整理,写出一部相马学著作,以期对社会、对后人有所帮助,让这份宝贵的财富流传下去。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在隋唐时代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影响较大。其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zhuó)《朝野佥载》卷六中记载:

  伯乐令其子执马经画样以求马,经年无有似者。归以告父,乃更令求之。出见大虾蟆,谓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而不能具。伯乐曰:何也?对曰:其隆颅跌目脊部缩,但蹄不如累曲尔。伯乐曰:此马好跳踯不堪御也。子笑乃止。

  明人张鼎思《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艺林伐山》,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传已久的《相马经》帛书。《相马经》在帛书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错字与残缺有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补,有三百字无法处理),因为这部古书没有相当的今本可以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提到“伯乐所相君子之马”,并且多次用相马“法曰”和“吾请言其解”的措辞,说明这部相马经即使不是伯乐相马经原文,也是传承、吸收和发挥了《伯乐相马经》的成就写成的。此《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经文部分,用韵文写成,类似于描写诗或赋。它把相马法的要领概括为:“得兔与狐、鸟与鱼,得此四物,必相其余。”具体说就是:“欲得兔之头与肩,欲得狐周草与其耳,与其肫,欲得鸟目与颈膺,欲得鱼之耆(鳍)与脊(疑为“腹”或“贵”之讹)。”形象行动,言简意赅。帛书《相马经》的出土,展现了伯乐相马经的丰富内涵,也证明了其在中国相马学界的重要地位。

  《伯乐相马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相马专著,奠定了相马学的基础,带动了一大批相马家的产生,同时推动了中国马文化的巨大发展。我国秦汉时已大规模经营马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汉代在西北边区养马30万匹,唐初在西北养马70万匹。养马业发展的同时,历朝历代都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在养马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伯乐在相马事业上孜孜探索,在研究医治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终于成为春秋时期兽医界的泰斗。有《伯乐针经》、《伯乐疗马经》、《疗马方》、《伯乐汉马杂病经》等传世,对后世兽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兽医针灸发展探源》(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畜产系教授林仁寿、柯飞、吴雨新博士)一文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时的孙阳,以其名而命名的兽医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历代畜牧兽医经典内均有针灸治疗的记载。台北市仁爱动物医院发行的《宠物情事电子报》,也有类似的说法:春秋秦穆公时的孙阳,其第一部针灸书《伯乐针经》,为民间兽医用针之重要依据。可以说,《伯乐针经》的出现,标志着家畜针灸学的形成。

  《伯乐相马经》、《伯乐针经》是中国畜牧学、兽医学的重要文献,犹如中国动物学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光彩四射,传承千秋。

  传奇人生 载不朽史册

  致仕以后,伯乐赋闲在家,用自己平生积累,指导乡邻养马育畜,帮助百姓解除牲畜百病,深受邻里敬爱。

  有一次,伯乐一个乡邻想卖掉自己的一匹骏马,不料想连续三天都无人识马,没人过问。于是他找到伯乐,让他给想一想办法。伯乐到其马厩里看到那马,的确是一匹良马,于是点头答应道:“明天你把这匹马带到集市上去,我帮你推荐一下。”

  第二天,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上,邻人焦急地等待着伯乐的推荐。而伯乐却若无其事地在整个市场上观察过所有马匹之后,才不慌不忙地来到邻人的那匹马跟前,前后左右仔细地审视了一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随之离去。随即邻人的那匹马被人以十倍于市价的价钱买去了。邻人感激不尽,却又十分不解,去问伯乐其中的缘由,伯乐只是微微笑之而不答。

  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南。《太平寰宇记》济阴县下记:“伯乐冢,秦人善相马者,葬此。”宋初,成武县和济阴县分属单州和曹州,伯乐村隶属济阴。在清道光《成武县志·舆地志·村社》中也有伯乐社记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犹存明嘉靖重修孙阳伯乐墓碑,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饱经磨难,不知所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于伯乐墓前挖掘出伯乐残碑,上有篆书“孙阳”。

  伯乐相马的故事曾激发无数文人学士的泉涌才思,他们在史书上留下的宝贵文字,仍在引发着后人的无限敬仰。《战国策》、《列子》、《韩非子》、《说苑》、《盐铁论》、《后汉书》、《艺林伐山》、《初谭集》、《尸子校正》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孙阳的记载,屈原、宋玉、贾谊、东方朔、李白、杜甫、李贺、元稹、黄庭坚等人,也有关于伯乐的诗词文赋传世。

  伯乐相马育马、识才举才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并以天上星宿誉之,可谓千载风骚独有。伯乐,因其知马识马、知人善举,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伯乐“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的考察事物的方法和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其相马术古今独步,其做事方法为后人留下无穷的精神财富;其不徇私情、唯才是举的行为,不要说是在实行贵族世袭制,重家庭、重出身的奴隶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在今天,他那选用人才的超然风格和识人的脱俗眼光,也非一般人可比!伯乐所作所为,堪称世俗清风,开人间先河之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