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走出的开国中将孙继先
孙继先(1911-1990),山东曹县梁堤头镇嘴尖刘庄人。孙家境贫寒,自幼割草、放牛,到十八九岁时,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1931年1月,孙继先到济宁参加冯部二十六路军新兵营,不久随部队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宁都,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1月,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宣布起义,孙参加了宁都起义,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任区队长。
孙继先(1911-1990),山东曹县梁堤头镇嘴尖刘庄人。孙家境贫寒,自幼割草、放牛,到十八九岁时,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
1931年1月,孙继先到济宁参加冯部二十六路军新兵营,不久随部队到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在宁都,参加了“反帝大同盟”。11月,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宣布起义,孙参加了宁都起义,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任区队长。
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孙继先任红二十二军六十四师连长,后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11月,孙继先入红军学校学习,半年结业后,分到江西模范师三团,任三营营长。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出发之际,孙继先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先遣团)一营营长,红一团担任全军的前卫。孙继先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的领导下,率营多次胜利完成战斗任务。在大渡河战斗中,孙继先率一营首先夺取了安顺场渡口,并缴获了一条小船,为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强度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等总部首长亲自向孙继先交代渡河任务。团长杨得志在现场指挥。孙继先亲自挑选人员,组成了18人的渡河奋勇队,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由于船太小,只能分两次强渡。第一次由连长熊尚林带领,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登上对岸。第二次孙继先带领强渡,与第一船战友会合。他们肃清了敌人,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了大渡河。
1935年5月下旬,孙继先在过泸定桥的时候,裹着毛毯,扛着机枪,冲到距泸定桥几米处时,突遭敌机扫射,几发子弹从他肩头飞过,他以为中弹了,但仍冒着炮火向前冲,到桥头一看,只是毛毯打了几个洞,肩部只受了点轻伤,当时他想,是这块毛毯救了他的命。此后,孙继先背着这块救命毯走过了太行山脉,冀鲁平原,一直精心保存着。2003年1月,孙继先将军的儿子孙东红把将军长征时留下来的这件唯一的实物捐赠给了八路军纪念馆。这块毛毯,呈米黄色,有花色图案,长174厘米,宽125厘米,上留有血迹和弹孔。孙继先是红军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中唯一的一位将军。他说:“这块毛毯上的血迹和弹洞是历史的见证,记载了共产党人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高贵品德,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象征……”。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孙继先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一大队任连长。11月,参加了直罗镇战役。12月,他改任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参谋长。1936年2月,参加东征作战。5月,他到陕北红军大学一队学习6个月。结业后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参谋长。1937年8月,九十三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二团,孙继先任团参谋长。
1938年1月,师长刘伯承召见孙继先,任命他为一二九师挺进队队长,3月改为津浦支队,担任津浦支队支队长。副师长徐向前召见孙继先,交代任务,7月上旬,津浦支队经鲁西北进抵乐陵、宁津地区,并与当地人民武装联合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打开了局面。9月,津浦支队被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了寿光、盐山、南皮等根据地。11月,日军侵犯聊城,孙继先奉命率队前往支援。未至,聊城被敌攻破,国民党爱国将领范筑先英勇牺牲。
1939年3月,罗荣桓率一一五师进驻鲁西。5月11日,日伪军5000余人分9路向一一五师驻地泰西陆房合围“扫荡”。在师机关面临严重危险的关头,孙继先指挥部队抢占凤凰山,奋勇抗击,掩护了师部安全突围,毙伤敌1300余人,打破了敌人消灭一一五师的企图。10月,津浦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
1940年8月起,孙继先调任第二旅旅长,教导第一旅旅长。
1941年9月,孙继先调一旅任旅长。率部挺进鲁南,在沂蒙山区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合围”、“扫荡”。
1943年7月,孙继先调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山东抗大分校)副校长。次年5月任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员,9月,他指挥部队进行葛庄战斗,打死日军300余人、伪军500余人,生俘日军20人,伪军360余人,缴获两门炮及枪支弹药一宗。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这一胜利消息。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