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郓城农民衣着以土布为主
建国前,郓城农民衣着以土布为主,自织自缝。春、秋穿夹袄(男穿对襟,女穿右开襟)、夹裤,冬穿棉袄、宽裆大腰棉裤,男性有的在棉袄外再穿棉袍,扎黑棉布腰带,成年女子在脚脖上下扎黑绑腿带。
衣食住行
服饰
建国前,郓城农民衣着以土布为主,自织自缝。春、秋穿夹袄(男穿对襟,女穿右开襟)、夹裤,冬穿棉袄、宽裆大腰棉裤,男性有的在棉袄外再穿棉袍,扎黑棉布腰带,成年女子在脚脖上下扎黑绑腿带。夏穿单褂、单裤。乡绅富商,春秋穿细布夹袍(俗称大夹袄)或外罩马褂,冬穿细布棉袍或皮袍,夏穿丝绸裤褂或麻布长衫。富家女子多穿细布或丝绸衣服,极少穿旗袍者。穷苦人家,服饰款式极不讲究,仅能蔽体御寒。春、秋、冬三季,男子服装多为黑色、蓝色,夏季多为紫花(褐色)和白色。女子服装颜色随着年龄变化有所不同,青少年服装花色较鲜艳,中年服装多为浅蓝色、月白色,老年服装多为蓝色。
妇女饰物
有钗、簪、锁、链、耳环(或耳坠)、帽花、戒指、手镯等,质多铜、银,金制者较少。另有纂、网子、帽幅等。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少数绅商富人戴有扳指、玉镯、银镯等。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也不断发展变化。建国初期,城乡人民仍多穿自织自缝服装,变化不显著。60年代中期起,自织土布逐渐为机织平纹布、卡其布所代替。男青年服装开始出现国防服、中山服,女青年多数不再穿右大襟上衣和宽腰大裆裤,而改为穿列宁服或其他式样的对襟上衣和西式裤。70年代,化纤织品和服装款式逐渐增多。80年代,化纤布、针织品、毛纺织品等高级布料服装遍及城乡。服装款式男装以国防服、中山服为多,西装开始流行。县城许多男青年春、秋穿西服,内衬各种线衣,冬穿皮卡克、活面大衣或呢子大衣;县城内许多女青年春、秋穿西式套服,内衬各式色彩鲜艳的线衣、毛衣,冬穿羽绒面包服、翻毛皮衣、呢子外套,夏穿连衣裙、西服裙等多种。农村男女青年服饰布料质量一般稍次于县城,但在款式上逐渐与县城接近。男女童装款式花样更多。不论城、乡,男女穿皮鞋,女青年中戴耳环、戒指、项链者大增。
发式
清代,男女皆蓄发。男子剃去周围的头发,中间留长发,扎单辫;未出嫁女子留满发,扎单辫。女子出嫁,由扎单辫改为束发于网中;中年再由发网改为束发于纂。辛亥革命后,男子陆续剃光头,个别男青年留分头,女青年留短发。
建国后,50年代男青年留分头,女青年剪发逐渐普及。60年代,男青年不少人留平头,女青年剪发或扎双辫,扎单辫者几乎绝迹。70年代后期,男女发式增多,男式有分头、背头、青年头、中平头、小平头、大圆头等,女式有中老年式、青年式、运动式等。80年代以后,男青年留长发的渐多,女中、青年烫发的渐多,而且发式繁多,有菊花式、波浪式等。
饮食
郓城人民历来习惯一日三餐。早、晚饭一般吃窝窝头、咸菜,喝糊粥(稀饭,因读音讹错或称糊涂,熬地瓜或其他瓜菜、豆类等)、小米稀饭(稍稠者,称乱米饭;稀者,称米汤)。午饭-般吃窝窝头、炒熟菜,喝白开水。主食除窝窝头外,遇喜庆、节日,一般吃馒头(高、矮馍,面卷等)、饼、包子、饺子等。软食一般有面条、面叶、挂面等。
建国前,贫富生活水平悬殊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一般人家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穷人则在粗粮中再掺以杂菜、糠、麸皮等充饥。富者多吃白馍、白面饼、包子、白面条等;一般人家多吃高粱大豆混合面窝窝、地瓜(或蒸或煮)、杂面条;贫穷者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品,尤其青黄不接时多以糠、麸、野菜为主食。
建国后,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广大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麦收后的一段时间(两个月左右)以小麦为主粮。1959~1976年,由于农业歉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主粮改为以地瓜干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粮逐渐由小麦代替了地瓜干,白面馍成为城乡人民的主食,粗粮以作饲料为主。
建国前,郓城人民常吃的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菠菜、韭菜、豆芽、黄瓜、荀瓜、豆角、茄子、辣椒等。建国后,品种有所增加,60年代引进土豆,70年代增加了芹菜、西红柿,80年代又增加莱花、蘑菇、银耳等,随着塑料大棚的出现,县城和一些大集镇一年四季市场不断新鲜蔬菜。鱼、肉、禽、蛋等的消费量也日益增加。
郓城传统瓜果有西瓜、脆瓜、甜瓜、杏、桃、梨、柿子、葡萄、枣、石榴等,70年代苹果增多,80年代从外地运进的香蕉、桔子等增加。
建国前,婚丧喜庆宴请宾客忌上8道菜,一般是10道菜,没有汤类。开宴前先摆上茶,然后摆上碟、匙、杯、筷,再上酒上菜。第一道菜一定是鸡,第二道是鱼,最后是猪肉(俗称大肉),中间上菜次序没有特殊规定。较富有的户有上12道菜以上者,但数量必须是双数。官绅巨富的宴席标准较高,不仅有鸡鱼肉蛋,而且有山珍海味。席面规格有“三绰”(24道菜,上齐8道后撤换一次)、“八八”(64道菜,以8道菜为一轮,上齐一轮后即撤换,如此撤换7次)。贫苦农民的宴席简单,最低的4道莱,也有6道菜者,鸡鱼猪肉可有可无,上菜次序没有过多讲究。
建国后,遇有婚丧喜庆仍有宴请宾客的习惯,但一般用10道菜的规格,高档次和最低档次的席面极少。1980年后,宴席档次逐步提高,一般上12道菜以上,菜的质量讲究色、味、形和营养价值。常用菜有爆炒肉丝、肉片、红烧肉、辣子鸡、红烧鱼、炒鸡蛋、烹鸡蛋、肉丸子、凉拌鸡丝、凉拌黄瓜等,有的席面有海参、鱿鱼等高档海菜。汤类有羊肉汤、鸡丝汤、鱼汤、鸡蛋汤,有的有海参汤、鱿鱼汤等。
住房
建国前,农村建房施工前,房主要宴请四邻,有的还请家族长、村长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商定新房与邻居住宅的距离、房子的高度、院子地面高程、流水的走向等,靠街、巷的一面要留一定宽度的伙路(宽度由该街、巷涉及的户共同议定,双方留的伙路要能通行木轮大车),靠邻居的一面要留8市寸(新房墙根距宅基地边界)左右的滴水。要由参加宴会的人在现场监视铺工放线,定下新房的座落,然后正式施工建设。住房以堂屋(北屋)为主房,其余为配房。堂屋东、西有配房的称“簸箕叉院”,东、西、南均有配房的称“四合院”。一般长辈住主房,晚辈住配房。
建国后,郓城在建房方面的贫、富差别已不明显,从50年代后期,已没有人建土里圩房。60年代后期,个别村庄打破了建四合院的传统习惯,开始以大队为单位统一建排房。进入80年代,除个别村庄坚持建排房外,绝大部分村庄仍以户为单位,建单门独户的院落。进入21世纪之后,农村已全部建成砖瓦房,有的还建成二层小楼房。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