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吴用:在郓城一带是小有名气的秀才
相传,吴用十几岁在郓城一带就是小有名气的秀才。当时的兖州知府也是郓城人,和吴用有点拐弯亲戚。这位知府为官还算清正,只是家里人仗势霸道。一位姓王的老汉与他家的地为邻,每年都被犁去两垄,积少成多,不几年就被蚕食近半。王老汉甚是委屈,可自古子不告父,民不告官。即使斗胆去告,这官司哪有打赢之理?只有干生气。
军师吴用的传说
郓城东约10公里,可见一个树木掩映的村庄,村名“车市”,此即梁山起义军“总参谋长”吴用的故乡。
据《郓城县地名志》记载,车市原名吴家店,后来吴家店分为东吴店和西吴店,因为吴家店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物资交流大会,车辆及木料市设在西吴店,所以后人称呼该村为“车市”。日子久了,西吴店便改名为“车市”。
相传,吴用十几岁在郓城一带就是小有名气的秀才。当时的兖州知府也是郓城人,和吴用有点拐弯亲戚。这位知府为官还算清正,只是家里人仗势霸道。一位姓王的老汉与他家的地为邻,每年都被犁去两垄,积少成多,不几年就被蚕食近半。王老汉甚是委屈,可自古子不告父,民不告官。即使斗胆去告,这官司哪有打赢之理?只有干生气。
后来,吴用知道了此事,写了张状纸,如此这般地向王老汉交代一番。王老汉虽半信半疑,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也只得壮着胆子击鼓上堂。县令接过状纸一看,上边写道:告欺天,不告冤。
仔细一问,才明白了其中缘由。但审理和上司相关的案子,县令甚是为难。要说这县令也算一个清官,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赶忙写了张请柬,说是遇上了疑案,恭请知府大人前来定夺。
知府来到县衙大堂,王老汉口称要告他死去的父亲。知府不解,忙问其故。王老汉说:“俺和知府大人是地邻,爹爹在世时也是个老实的庄稼人,别人的地边他也不踩,可死了之后就不行了,我把他葬在了俺的地中间,这事知府大人恐怕也是知道的,他老人家不老老实实躺在那里,却一个劲地往知府大人相邻的那个地边上挪。一年挪两垄,日子长了就多了,今年已将坟头挪到地边上了。再过几年,不就挪到知府大人家中地里了吗?这可是强占别人土地的大罪啊?所以我才前来告他,请大人判他重回原地。”
知府一听,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说:“你回去还是把你爹圈到地中间,地不够就往我们家地里凑,圈好后在地边上栽上几根石柱子,他以后再想挪也挪不动了。”就这样,在吴用的安排下,知府既不失体面,王老汉又要回了自己的地。
吴用的父亲是当时郓城有名的才子,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四书五经尽皆知晓。大比之年,他命吴用前往汴京赶考。吴用不负重托,文章作得好考官称赞,欲点他为新科状元。可奸臣蔡京却另有所思。身为太师的他有定夺之权,对吴用的文章他是佩服的,可吴用不曾到蔡府参拜,更谈不上有厚礼奉上,于是他想:如果点吴用为状元,一则小看了自己,二则他日后定然不会对自己唯命是从,故而万万点他不得。他取过第二名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外甥。此人是个花花公子,文章作得驴唇不对马尾,但众考官为巴结蔡京,便点他为第二名。
蔡京心想:若去掉吴用,状元岂不是外甥的了?于是便唤来外甥,命他带上重礼,以拜谢为名,连夜往各考官家里走一趟。第二天早朝确定状元之事,蔡京奏道:“吴用文章虽好,但名字太不吉利,若钦点他为状元,天下人听说状元竟是‘无用’,岂不有损咱大宋形象?”
皇上一听言之有理,宁可不用,也不能用无用之人啊。于是金口敲定:不录用吴用!依次往上录取。蔡京的外甥自然成了状元。众考官虽都心知肚明,可一则惧怕蔡京的权势,二则昨晚收了人家的礼,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故一个个吭声不得。就这样,吴用名落孙山,其中的原委他自然一点不知。
吴用自考场失利之后,不久就迷上了周易和武术,故而把功名抛在了脑后。其父多次规劝,不但没使其改弦易辙,反而更加用功。后来京城再次开考,在其父的严词催逼之下,只得硬着头皮进京。行至曹州(今菏泽市)附近,只见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天气闷热,吴用略知天文,用心一算,午时前后必有大雨。忽见前面不远处场上晒着一大片黄澄澄的小麦,旁边一老汉坐在树下闭目养神。吴用担心大雨突来冲走麦子,使老汉蒙受损失,便急忙上前叫醒老汉,劝他赶快叫人收拾麦子。老汉闻听捻须一笑,说道:“不妨,不妨。大雨虽有,但下不到我场里,刮阵风正好吹吹麦中的尘土。”
吴用闻此大吃一惊,心中暗想:世上难道还有如此神通之人?不大会儿,东南风骤起,乌云突至,忽听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奇怪的是,晒麦场南边水流成河,晒麦场上竟然滴雨未落,只是过了一阵狂风而已。吴用知道遇上了良师,纳头便拜。老汉见他为人厚道,聪明伶俐,料他日后能成大事,便收他为徒。
自此吴用跟从老汉苦钻易经和用兵之术。三年后学成回家,被其父斥为逆子,逐出家门,无奈便投靠东溪村的舅父,在那里当起了教书先生,然后和东溪村的保正晁盖相识,二人逐渐结成至交,后来终成梁山农民起义军的军师,人送外号“智多星”。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