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结义建会馆
时光回溯到明清之际,山西、陕西的商人们驱赶着一拨拨的马车驼队,从遥远的黄土高原一路走来,加入到浩大的运河河贸易大军之中。来到聊城,他们心存宏愿:“虽在齐右”,也要有“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
时光回溯到明清之际,山西、陕西的商人们驱赶着一拨拨的马车驼队,从遥远的黄土高原一路走来,加入到浩大的运河河贸易大军之中。来到聊城,他们心存宏愿:“虽在齐右”,也要有“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
聊城的一切都与水有关,它最繁华兴盛的时期恰恰是水脉最多最旺盛的时候。连接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与万里长城一样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1700多公里长的运河是一条巨大的经济带,它经过的城市都是重要商埠。从现在的意义讲,穿越了沿海和长江两个最有活力的经济带,连接起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明清时期的聊城就是一个靠运河而兴盛的商埠。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漕运发达,两岸商业兴旺,在聊城太平街、双街及越河一带,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业作坊。长期的背井离乡,思乡恋亲之情使他们萌生出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建一处"悦亲戚之情话,慰良朋之契阔"的场所,于是,这里出现了江西会馆、苏州会馆、山陕会馆等20多家会馆,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号称"八大会馆"。山西商人与安徽商人分别被视为南北两股最大的商业力量,山西商人在聊城的资本最雄厚,加上陕西商人,有1000多人,所以山陕会馆气魄最大,占的地方也最显著,它位于双街至龙湾能停靠船只最多的地方,是聊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惟一会馆。
据说,建设会馆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晋商善于理财、严格管理的特点,会馆里有19块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而且在8块石碑的背面刻上了所有商号的捐款数目,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财务公开栏"。这些都反映了山陕商人的特点:精于管理,讲究信义,目光远大,既一掷千金,又朴诚勤俭。这也是晋商从明朝始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