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2013年12月19日 09:00作者:来源:

季羡(1911.8.2~2009.7.11),男,汉族,字希逋,又字齐奘。临清康庄镇官庄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随叔父在济南读书,19岁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法、德语言和文学。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1911.8.2~2009.7.11),男,汉族,字希逋,又字齐奘。临清康庄镇官庄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时随叔父在济南读书,19岁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法、德语言和文学。1934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到济南高中任教。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19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外国古代文学,主要攻读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通过论文考试,获哲学博士学位,从此开始印度中世纪语言与佛教的研究。194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3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他自中学时代就开始散文创作,近年来出版了《季羡林散文选》。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从50年代起就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同时还编有《印度文学研究集刊》、《印度民间故事集》第一辑、《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与他人合编的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作品有《马克思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沙恭达罗五卷集寓言》、《优哩婆湿》剧本,《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他还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印度文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