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到临清

2013年12月19日 09:28作者:来源:

历史纪载,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有四次驻跸临清,分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一年(1776年)、四十五年(1780年)。每次均留有题咏,洋溢着他的文武之才。不过,在民间也流传了不少风流典故,其中尤以“女尼导游 ”的故事最耐人寻味。

  历史纪载,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有四次驻跸临清,分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一年(1776年)、四十五年(1780年)。每次均留有题咏,洋溢着他的文武之才。不过,在民间也流传了不少风流典故,其中尤以“女尼导游 ”的故事最耐人寻味。

  乾隆三十六年(1817年)暮春,乾隆皇帝南巡途经临清,侍从有礼部尚书协力大学士纪晓岚、东阁大学士刘石庵和书童打扮的挑夫,侍御者是临清州第一才子贺当世。他们弃舟登岸来到通济桥上,举目仰望“鳌头矶”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步过牌坊看到拱券朱漆大门之上,门楣镌刻的颜体“独占”二字。乾隆皇帝一行,踏进门槛,但见古木参天,翠竹绕池,碑石林立,殿堂错落幽静。忽然,一名身穿百衲衣【注】,手执拂尘的女尼上前来躬身合掌道:“阿弥陀佛”,接着引他们拾级攀向“观音阁”。眼下这里是门外粮艘结队,舳舫如织,室内丹青耀彩,翰墨流香。这女尼急忙道了个“万福”,接着请予赐墨留念。乾隆皇帝见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话中带笑,笑中含情,于是问起她的年庚法号、出家时日来。书童在一旁看透了皇帝心思,忙把文房四宝摆在几案。乾隆立于案边,挥毫写下:

  “山中菩提府,云间仙人家”;在纪晓岚向前接笔之际,乾隆皇帝以目示意要他随和。但见纪晓岚笔随意转,立就写出:“鳌头独占天,子幸临留句”。

  【注】在我国汉族地区僧衣称为“百衲衣”,因为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故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

  刘石庵见是嵌字联又以临字突出了地名,刘石庵接过笔来对出:“矶秀两川渔,父扬清激浊”。

  乾隆见状龙颜大悦。女尼在旁—一道谢。当她发现“乾隆御笔”四字和“古稀之宝”印玺时,忙双膝跪倒,口呼“谢主龙恩”。众人听后为之一惊,知是机密泄露,便带女尼离开此地。乾隆一行至无为观前方留步,瞻拜圣祖康熙留诗:岸转蒲帆速,樯回树影低。波倾闸势险,溜急浪声齐。通岁歌云汉,今春释惨悽。往还为赤子,注意今黔黎。

  当时在场的有临清才子贺当世,乾隆皇帝见他虽然是布衣,但颇有口才,便问他为何不求进取。贺当世见问,愁苦难堪。乾隆皇帝便开导他说:“伸腿念考,蜷腿念老,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贺当世感慨地说:“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乾隆皇帝爱他文采,当场敕赐功名。贺当世叩头谢恩已毕,请御书“无为观”匾额。随后,又恭请乾隆皇帝留下一联。联曰:双间节宣资利济,三元调变协宁居。他们来在龙山之巅,举目远眺,景色宜人。漳卫河穿城而过,宛如金带,会通河傍山而流,清澈见底。两河之间夹有层楼高栋,通街两道把它分为三截。乾隆皇帝一时兴起指与大家道:东夹道西夹道东西夹道河夹道

  那书童早已看到东门之内两竿绿旗,一南一北迎风飘扬,遂胸有成竹地面向皇帝说道:万岁请看:南绿营北绿营南北绿营清绿营。女尼听了感佩不已,亦独自低吟道:武当山上皆名士,少林寺内无赖僧。忽然一阵锣鼓从河套响起,乾隆皇帝一行扯起女尼下得山来,穿过鸡嘴坝跃上龙舟。这女尼受此挟迫并不挣脱,为了什么?原来她是临清名妓奉了知州之命扮成尼姑专迎上宾的。第二天,东方刚亮她便跳下龙舟,登上堤岸。刚行至河神庙口,忽有两个差役挡住去路说道:“所得墨宝尽数留下,让我们转交知州大人,如有隐瞒,重责不赦。”这女尼速将包袱呈上,转身直奔三元阁。差役拆封一看,但见行草一帧颇有二王之风。诗曰:

  卫挟濁漳临汶清,清因亦濁赴津瀛。

  默思从善与从恶,难易不禁为惕生。

  落款:“辛卯暮春中浣御笔。”并附有“临清舟中”字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