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一代贤相

2013年12月22日 09:40作者:来源:

王旦,字子明,北宋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人。生于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7),卒 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王旦于咸平三年(1000)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知政事(副相), 景德三年(1006)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至天禧元年(1017)辞去宰相职务,共在朝中掌 权十八年。

  王旦,字子明,北宋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人。生于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7),卒 于北宋天禧元年(1017)。王旦于咸平三年(1000)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知政事(副相), 景德三年(1006)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至天禧元年(1017)辞去宰相职务,共在朝中掌权十八年,其中任宰相十年,单独掌相权达五年之久。宋真宗赵恒共在位二十二年,王旦竟 连续辅佐了十八年,象这样稳定的君臣关系在魏晋以后的封建王朝中并不多见。北宋景德年 间出现的短暂“治世”,有其历史原因,但与王旦的全力辅佐是分不开的。王旦的政绩和言 行,史书中记载不多。从现有史料来看,王旦的立身行事明显有忠奸分明、谨言慎行、知人 善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特点,唯其如此,他才博得真宗始终如一的信赖和朝中百官的 景仰。尽管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王旦的思想有些守旧,在明哲保身的处世律条指导下 也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但如果冲破一时一事的局限,历史地全面地衡量王旦其人,我们认为 ,称他为“一代贤相”关非过誉。

  出身名门 终为名臣

  王旦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曾祖父王言,曾任滑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令;

  祖父王彻,官至左拾遗;

  父亲王祜,颇有文才,官至兵部侍郎;

  兄王懿,进士出身,曾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府;

  弟王旭,曾任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县)、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知县,以为官清廉知名,后升至 殿中丞;

  长子王雍,曾任国子监博士、司封郎中;

  次子王冲,曾任左赞善大夫;

  三子王素,官至尚书令;

  侄王质,官至荆湖北路转运使,为人忠厚耿直,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交谊甚好;

  孙王巩,官至宗正丞,常与苏轼交游;王靖,官至开封府推官;

  曾孙王震,官至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王古,官至户部尚书;

  族玄孙王伦,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曾四次出使金国,被留作人质,持节不屈,拒绝招降,终 遭杀害;王伦之孙王楠,官至太府卿。

  王旦家族中,为官者甚多,而且大都能以公正清廉称颂一时。王祜、王旦、王旭、王素、王 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当地人把王氏后代聚居 的村庄称为“群贤堡”,看来是有其道理的。

  王旦是王氏家风的突出代表。他官最高,名最显,在朝时间最长,对后世影响最大。王旦自 幼少言寡语,聪敏好学,文才出众,甚得其父王祜厚爱。王祜常夸王旦是当宰相的材料,岂 料竟被言中。太平兴国五年(980),24岁的王旦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起初 ,王旦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兼平江县(今湖南省平江县)知县。《宋史》上说,平江县衙中原来 常闹鬼,王旦到任前夕,衙役听群鬼惊呼:“宰相来了,我们快走!”从此鬼怪绝迹。这当 然是宿命论和有神论者的无稽之谈,但由此可见人们对王旦的尊崇之情。

  王旦素有才气,步入官场后,才能得以施展,更显得出类不凡。转运使赵昌言,威望并重, 眼光很高,对属下要求甚严,他从平江县路过,很欣赏王旦的施政方略,主动把女儿嫁与王旦为妻。作为一个位在府州以上,握有一方行政、财赋、边防、治安等实权的长官,仅凭一 面之交就以女相许,这即说明赵昌言善识人才,也说明王旦确实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王旦 监理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银场时,潭州知府何承炬认为王旦有经世之才,前程不可限量, 待之甚厚,并推荐其为著作佐郎,参与编辑《文苑英华·诗类》。淳化元年(990),北宋文 学家王禹 发现了王旦的才能,极力向皇帝推荐,使王旦很快升任右正言、知制造,专门为 皇帝起草诏令。当时王旦仅35岁。王禹 才思敏捷,名噪一时,“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 以直躬行道为己任”,王旦能受到王禹 的青睐,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当时与王旦同任右正 言、知制诰的钱若水,史称其“汲引后进,推贤重土,襟度豁如”。就是这个善识人才的钱 若水,一见王旦,即称赞其是当宰相的材料,并常对同僚说;“王君凌霄耸壑,栋梁之材, 贵不可涯,非吾所及。”淳化二年(991),李沆任吏部铨,掌管官史的考察、选拔,他也盛 赞王旦是“远大之器”。从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王旦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他靠自己出众 的才干赢得了同僚的推崇,同时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宋太宗赵光义连续加封其为礼部郎, 中、集贤殿修撰、理检院知事、兵部郎中。

  至道三年(997),宋真宗赵恒即位,对王旦倍加信任,公开宣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 也。”有一次,赵恒问钱若水近臣中谁可重用,钱若水说:“旦有德望,堪任大事。”赵恒 说:“此固朕心所属也。”由此对王旦格外看重,连连提拔加官,四年之中,连续晋封王旦 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审官院知事、通进银台封驳司、知贡举、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 工部侍郎、直至参政知事。景德二年(1005),加封王旦为尚书左丞。一年后,升为工部尚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王旦正式登上宰相的宝座。

  封建王朝的官场中,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帝王多数刚腹自用,喜怒无 常。“伴君如伴虎”,臣下一着不慎,轻者贬官削职,重者杀身灭族。王旦能在这样的氛围 中脱颖而出,并连续在朝掌权十八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真宗赵恒庸碌无能, 必须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替他维系朝纲,支撑政局,而王旦忠诚谨慎,素孚众望,正是一个 托付国政的理想人选;从主观上讲,王旦有济世之略,经国之才,又善于权衡利弊,通政和 人,确实能当此重任。但是赵恒对王旦宠遇日加,王旦却担心物极必反,连连上书求解,以 图激流勇退。王旦病重,赵恒每天三、四次内侍登门探视,并亲手调药送给王旦服用。王旦 死后,赵恒三日不理朝政,戒绝一切喜庆活动,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号“ 文正”。后又给王旦的儿子各加一官职,连已故的王旦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也因此分别被 追封为许国公、鲁国公、晋国公,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仁宗赵祯即位后,下诏让王旦 灵位配享真宗庙庭,并亲自书写了“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额。三十三年后,即至和二年(105 5),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奉旨为王旦碑撰写了碑文。其后不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因 其立论新奇,结构严谨,文辞华美,后世广为流传,并被《四库全书》、《古文观止》收入 。王旦的一生,可算是飞黄腾达的一生。王旦生前身后,均有惹人称羡的荣耀。但这仅是统 而观之的印象,要透彻地了解王旦其人,还必须对其立场、观点,性格及处世之道作进一步的分析。

  崇尚儒学 忧国忧民

  王旦为相期间,崇尚儒学,主张恪守祖制,思想比较守旧,但其忧国忧民之心随处可见。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向后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外忧内患严重存在,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不断侵扰,宋王朝内部一直贯穿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 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形势十分复杂。宋太祖、宋太宗总结唐 以来封建割据的历史教训,致力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帝把政权、军权、财 权集揽于一身,大大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宋真宗即位后,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 利益,开始推行因循保守的政治路线,并相应地形成了尊儒学、崇佛道的思想路线,在这一 转折时期登上政治舞台的王旦,其思想和言行势必会打上历史和阶段的烙印。

  王旦是科举出身,进士及第,对孔孟学说信奉甚笃,在当时是公认的儒臣。初涉官场时,对 社会的弊端看得比较清楚,提出过很有见地的建议。宋朝初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者 财产满布州城,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每逢灾荒,富豪户便乘机抬高粮价,逼迫农民卖地 买粮。当时任郑州通判的王旦深以为忧,上书皇帝建议在全国建“常平仓”,粮价低时储粮 备荒,粮价高时卖出,以调节市场粮价,防止富皇乘机盘剥农民。此奏获太宗恩准,兼并土 地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这是王旦辅国安民方略的第一次尝试。

  真宗时,统治集团了为维护既得利益,以不用新人、务行故事作为执政方针。对这一方针, 王旦是比较坚决的执行者。他常说:“祖宗之法俱在,务在行故事,慎所变改。”成都知府 张 ,对人民恩威并用,一方面大力镇压李顺起义,一方面鼓励士人科举求官,使蜀中局势 一度趋于安定。皇帝高兴的说:“ 在蜀,吾无西顾之忧。”后张 被召回朝中,皇帝想让 任中正接任成都知府,不少人认为任中正只会墨守成规,不能当此重任,王旦却认为“非中 正不能守 之规。他人往,妄有变更矣。”任中正知成都五年,果然“遵 条教”,一成不 变。还有一事,也很能说明王旦的保守态度。李迪、贾边都是闻名于世的才子。参加考试时 ,李迪作的赋中有几处不合韵律要求,贾边在作题为《“当仁不让于师”论》的文章时,把 其中的“师”解释为“众”,两人都没有被录取。主考官上书请求让两人复试,王旦坚决不 同意。他的理由是:李迪之赋虽然失韵,但原因在于不细心,是无意中出现的过错,可以不 必计较;贾边对经书妄加解释,与历代注疏不同,这是标新立异,如果容忍,将会使后来的 人争相效法,此风不可长。于是只录取了李迪。后来李迪青云直上,官至宰相;贾边则一蹶 不振,终生为民。王旦的守旧,由此可见一斑。

  北宋最初几个皇帝统治时期,北方辽国日益强盛,构成了对宋王朝的严重威胁。太宗两次北 伐,均以失败告终,朝中开始出现主战与主和两种不同政见。宋王朝对辽逐步转为守势,辽 对宋却开始展开攻势。宋真宗时,辽国在圣宗统治下,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国力日渐强盛 。咸平二年(999)九月,辽承天后和圣宗领兵大举南下,宋兵被迫抵抗,双方互有胜负。咸 平四年(1001)十月,辽再次南侵,受阻击而还。三年后,辽承天后、圣宗第三次率兵犯宋, 号称二十万直趋澶州(今濮阳),威胁东京。宋朝廷慌乱无措,主战主和两派争论激烈。参知 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他主张放弃东京,迁都金陵(今南京);陈尧叟是蜀人,他主张迁都成 都。新任宰相的寇准力主抗战,他说:“群臣怯懦无知,今敌骑迫近,四方危急,陛下只可 进尺,不可退寸。”产:“主张迁都的人应当斩首!”力请真宗亲自领兵去澶州抗辽。真宗 率兵至澶州时,正逢宋兵射死辽大将萧挞览,辽兵败退,本可乘胜追击,真宗却不敢再战, 竟派人与辽言和。当时辽国内发生争斗,无心恋战,遂答应和议,议定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 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罢兵回朝,史称“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后,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 却转而攻击寇准,说寇准拿真宗作孤注一掷,订立“城下之盟”,是奇耻大辱。忠奸不辩的 真宗竟罢免寇准,任用王旦为宰相。这次宰相易人,虽因王钦若攻讦所致,但也有其内在原 因。当时真宗一心守业,求稳怕乱。寇准性情刚烈,思想激进,与真宗的本意往往相悖。王 旦是有名的儒臣,一贯主张守成。两相比较,真宗更喜欢王旦,这是改任王旦为相的真正原因。

  在对辽问题上,王旦究竟主战主和,史书无明确记载。但从一些旁证材料可以看出,王旦既 反对逃跑,对抗辽必胜又缺乏信心。对王钦若,王旦素无好感。王钦若主张弃京南逃,王旦 认为这是惧敌丧国的屈辱之策。对冠准,王旦一向比较看重,寇准力主抗战,王旦对这种抗 争能否获胜又心存疑虑。当时北方之民被辽兵掳获甚众,王旦曾上书真宗说:“国家富有四 海,平时耗费动辄亿万,现在百姓正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何不拿出几十万金帛将他们赎回? ”此议虽未获准,但从这件事上,既可看出王旦的忧国忧民之心,也可见其对驱逐辽兵信心 不足。真宗率兵去澶州时,王旦也随从前往。后留守东京的雍王元份偶染暴疾,真宗命王旦 回京代理留守职务。临行时,王旦对真宗说:“请把寇准叫来,我有话说。”寇准来到后, 王旦问真宗:“如果十日之内得不到捷报,应该怎么办?”意思是说此去十天之内必可分出 胜负,如兵败,真宗定难回朝,善后之后应早作打算。王旦此举有三个用意:一是认为抗辽 胜负难卜,应作最坏打算;二是希望寇准督兵奋战,力争取胜;三是与真宗、宰相寇准当面 敲定收拾残局的办法免得事到临头自己为难。当时真宗的回答是:“如十日内不能获胜,可 扶皇太子即位。”王旦回到东京,不进家门,直入宫禁,严令手下人不得透露消息。直到真 宗驾返东京,王旦家人也到郊外迎接,才发现王旦也在接驾的队列中。由此一事可以看出, 王旦既倾向于抵抗,又难期必胜,心存疑虑,寝食不安,这正是儒臣共有的特点。

  王旦在抗击辽兵主面虽然有些顾虑,不如寇准等人果敢坚决,但在与辽、夏的和科外交方面 却是胸有成竹,处理得有理、有利、有节,显示出超人的智慧。真宗泰山封禅前夕,辽突然 提出在每年应给的银绢之外,再借一些钱。王旦一眼看出这是辽见真宗将离开东京,故意来 试探宋王朝的态度,于虽决定借给辽银绢各三万,并说明要在下年应给的数额中扣除,既回 复了辽的无理要求,又使其找不到挑衅的借口。第二年,王旦又令人晓谕辽方:上年所借钱 物六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再扣除,今年仍按所规定之数照给,下不为例。这一有理、 有节的做法,使辽主深为折服。西夏的赵德明借口遭受灾荒,要求宋王朝给一百万石粮食。 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赵德明刚发誓与大宋和好,转眼就提出无理要求,应严词驳斥。王旦却 认为,直接驳回,势必增加矛盾,使对方有理可辩,使自己陷于被动,不如以攻为守,让对 方输理。于是,他让主管官员在京城中准备了百万石粮食,然后通知赵德明自己来取。赵德 明接到通知,去取吧怕有不测,不去吧又落了个索而不取,妄生事端的名声,左右为难。他 感叹地说;“大宋朝中有能人!”

  忠于皇帝 谨言慎行

  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王旦谨言慎行,虽然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但是非之感并未泯灭。

  真宗时,孔孟儒学倍受推崇,官僚机构中,一切因循守旧,以老成特重相标榜,官员们遇事 唯恐承担责任,明哲保身相沿成习。宋制,对官员三年一考核,只要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就 可以顺利升升。所以官员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心只怕招人非议,影响官位。王旦本来 就笃信忠恕仁爱的孔孟儒学,再加上这种特殊氛围的影响,其谨言慎行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在一般官员的任用升迁和日常政事的处理上,王旦敢于直言,真宗也基本上有谏必从。但在 重大事件的决断上,真宗一旦形成己见,别人很难改变,王旦虽受真宗宠信,也不敢据理抗 争,只有违心而行。

  王旦做的最大的一件违心的事恐怕就是赞同真宗东封并充当封禅的大礼使了。澶洲之盟后, 王钦若对真宗大讲这是“城下之盟”,是国之奇耻。真宗问应如何挽回影响,王钦若知道真 宗不愿打仗,故意说:“只有发兵取幽燕之地,方可显示大宋天威。”真宗自然不同意,王 欠若乘机进言道:“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封禅之事起于战国,当时 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皇帝是人间至尊,应该到泰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以示 皇帝是天之骄子,地之精灵。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搞过这类劳民的伤财的活动。王钦若倡议 此事,意在博得真宗的欢心,抵消寇准力主抗辽的影响。真宗意欲采纳,又担心王旦不同意 ,便让王钦若找王旦传达皇帝的意思。王旦见真宗已经允诺,料骓挽回,只得表示同意。真 宗仍不放心,特地把王旦叫来饮酒,酒酣之时,真宗赐给王旦一坛酒,说,“此酒甚好,回 去与家人共饮吧。”王旦回家开坛一看,里面尽是珠宝。实际上,真宗此举是一种暗示,意 在告诫王旦对封禅之事不要再从中作梗。王旦当然明白其中奥妙,真宗封禅之意已决,再阻 拦也是自寻烦恼,只有顺水推舟。从此以后,王旦对封禅之事不但不拦阻,反而以宰相身份 积极参与。

  为了把封禅活动变成“天意”,王钦若精心导演了场“天书”闹剧。景德四年(1007)冬,真 宗说曾梦见神人,说当降天书。不久果然在左承天门南发现黄帛二丈如书卷,有文字。身为 宰相的王旦只得率群臣跪拜祝贺。次年六月间,王钦若声称泰山也发现“天书”。真宗说: “我五月间又梦见神人,说来日当赐书于泰山。”两人一唱一和,煞有介事。据说“天书” 的内容是:“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业,世七百,九九定。”王旦明知其 伪,也只有违心而从,还亲率百官及百姓上万人请求封禅。为了纪念“天书”降临,真宗诏 令改元“大中祥符”。就在这年十月,真宗亲率庞大的仪卫扈人队伍登泰山封禅,王旦以大 礼使身份随行。当时丁谓掌财权,他为博得真宗欢心,大肆挥霍,封禅历时四十七天,耗资 八百余万贯。封禅后,真宗令王旦撰《封祀坛颂》,又在泰山广建祠宇,留下了岱庙和碧霞 祠两大建筑群,岱庙中的主庙至今仍叫“宋天贶殿”,王旦撰文的碑刻现保存在岱庙中。回 京后,真宗下令修建玉清昭应宫以安放“天书”,王旦被任命为玉清昭应宫使。景灵宫建成 后,又被任命为朝修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刻天书,王旦兼刻玉使。真宗把王旦拉上了“ 天书”闹剧的舞台,王旦却愁眉不展,心怀凄凄。真宗要给他加官进爵,他苦求得免。真宗 在京师赐宴庆贺,他借故拒绝参加。《宋史·王旦传》中说:“旦为天书使,每有大礼,辄 奉天书以行,恒邑邑不乐。”王旦对封禅活动的反感由此可见,但也只能是有苦难言。

  王旦参与封禅是出于无奈,还有一事可为佐证。李沆任宰相时,王旦为参政知事,两人为辽 、夏之事日夜操劳,常常连饭也顾不上吃。王旦说:“什么时候天下太平了,我们这些人就 可以放心地歇歇了。”李沆说:“边患消除,恐皇上渐生奢侈之心。”王旦认为不一定。李 沆常氢四方水旱灾害、盗贼恣忧的情况上奏,王旦认为这些小事不值得拿来给皇上添麻烦。 李沆说:“当今皇上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国的艰难。如果不这样做,皇上血气方刚,不是 沉溺于吃喝玩乐,就是要大兴土木,搞祷祠之事。我年纪大了,恐怕看不到这种情况。你年 轻,来日方长,以后你做了宰相,很可能要为这些事烦恼。”李沆死后,宋辽议和,西夏臣 服,真宗在王钦若、丁谓一班人撺掇下,封禅泰山,祭祀汾阴,在全国各地大修天庆观,仅 一次祭祀活动就动用仪仗一万多人,耗费一千二百万贯。人民苦不堪言,真宗的奢侈却有增 无减。在这种情况下,王旦“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真是进退两难,这才佩 服李沆有先见之明,由衷叹感地:“李文清(李沆)真圣人也。”

  真宗信任王旦,王旦忠于真宗,这是读史之人皆知的事实。还有人说:真宗是庸君,王旦是 贤相。这放也有一定的道理。真宗执政期间,虽也有一些外忧内患,但总的来说珲算无事之 秋。契丹国内不稳无暇南顾;西夏国力未丰,不敢贸然出兵。宋廷内部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局势平稳。在这情况钙,真宗志在守成,“以无事治天下”。王旦也主张“务行故事,慎所 变改”。二人观点合拍,君臣关系副洽。王旦一心一意辅佐真宗,内外大事皆能及时地得到 妥善处理;真宗信任王旦,言无不听。其他大臣有所奏请,真宗必问:“王旦有什么看法? ”王旦平时寡言鲜笑,常常终日闷坐。朝中议事,不管群臣中有什么争论,最后王旦一句话 便可以定音。有一年蝗虫成灾,有人在野外拾得一些死蝗带入朝中,不少大臣进谏说:“蝗 虫已死,是大宋之福,请皇上诏示于朝,让百官庆贺。”独有王旦不同意这种做法。不久朝 中正议事,忽然飞蝗遮天蔽日而来。真宗嘉许地看着王旦说:“假如百官正在庆贺,飞蝗 如此,岂不为天下人耻笑。”

  王旦虽为真宗倚重,但心情并不轻松。有时议事不决,又怕真宗怪罪,常心事重重,郁郁不 乐。回到家中,连朝衣也不脱,就到静室独家中人知其心情不好,谁也不敢多问,甚至不敢 与他见面。王旦深知,一国之尊的帝王大多喜怒无常,一旦犯上失宠,就会一落千丈,前功 尽弃。东岳封禅回京后,王旦心境欠佳,又体弱多疾,便连连上书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真宗 先是用诏书给予褒扬鼓励,后来又当面劝说,并不断给其加封官职。特许王旦不必每日上朝 ,每五天面见皇上一次即可。遇有军国大事,可随时入朝参议。真宗愈重用,王旦思想压力 越大,继续上书,恳求解脱。又托其他朝臣向真宗求情。真宗对王旦的心情始终不能理解, 误认为王旦是怕官高任重,于是不再加官,只加封邑。后来王旦又要辞职,真宗说:“我一 心把国家大事托付于你,不料你的病却越来越重。”见其形容憔悴,十分可怜,便许其辞去 宰相职务,以太尉兼玉清昭应宫使。宋朝惯例,玉清昭应宫使必须由宰相兼任,王旦不当宰 相仍兼任此职,这也算是格外的优遇了。王钦若等人削尖脑袋钻营、千方百计要当宰相;王 旦当了宰相,却几次三番提出辞职。两相对比,王旦的人品不言自明。

  王旦的思想虽然有些守旧,也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但他在任期间,忠于皇帝,勤于朝政的作 风是显而易见的。

  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

  在识别人才方面,王旦独具慧眼。王钦若是一个善于耍两面派的人物,他在外辱面前坚持逃 跑,在皇帝面前竭力邀宠,对忠良之臣百般底毁。史称北宋朝中有“五鬼”,王钦若就是“ 五鬼”之首。就是这样一个世所公认的奸诈之辈,却一度得到真守的厚爱。真宗欲启用王钦 若为宰相,王旦坚决反对,他说:“钦若遇到陛下这样的明君,得到的恩惠已经不算少了。 大宋朝中还没有南方人执掌国政的先例。虽然古语说任贤不讲籍贯,但起码必须是贤人。我 作为宰相,不敢轻易说人坏话,可这是朝中大臣的共同看法。”王旦话虽委婉,但却认定王 钦若不是贤人。由于王旦反对,真宗才打消了任王钦若当宰相的念头。直到天禧元年(1017) 王旦死后,王钦若才爬上宰相的宝座。王钦若常恨恨地对别人说:“王旦使我晚做了十年的 宰相。”对寇准,王旦却是另一种态度。寇准被免去枢密使职务后,曾任人求王旦向皇上推 荐让他当宰相。王旦很吃惊,回答说:“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寇准很感遗 憾。王旦死后,寇准很快被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寇准向真宗谢恩说:“若不是陛 下了解我,怎么也不会到这一步。”真宗这才告诉寇准,让他做宰相是王旦推荐的。原来王 旦病重时,真宗派人把王旦抬进宫中,当面问他今后谁可担任治国重任。真宗说到张 、马 亮,王旦约不表态。真宗再三追问,王旦才说:“以臣之愚见,不如寇准。”真宗说:“寇 准生性刚强偏激。可再考虑别人。”王旦说:“除寇准外,我不知道还有谁可当此重任。” 寇准听说这一情况,感慨万端,自愧不如王旦。

  大中祥符九年(1016),中书省请求让工部朗中、知制诰盛度为右谏议大夫,兼开封知府。真 宗说:“可再征求一下王旦的意见。”王旦的回答是:“我想盛度一定不愿意担任此职。” 任命既下,盛度果然坚辞。原来王旦深知盛度精于文学,对政事不感兴趣。真宗感叹的说: “王旦铨量才品极当,必使人各得其所。”  

  有一次,王旦与好友杨亿一起评论人物,杨亿问:“丁谓以后能怎样呢?”王旦说:“丁谓 是有些才能,但治国的道理他不懂,以后任了要职,假使有个贤能正派的人帮助他,也许还 能有个好结果;如果独自当权,必定误国害己。”丁渭也是北宋“五鬼”之一,与王钦若勾 结,鼓动真宗封禅建宫殿,挥霍无度。后来曾任宰相,终因勾结宦官僧尼,多行奸邪不法之 事,被罢官抄家,死于异地。子弟被贬黜放逐,朝中有十多人因他受牵连而被罢官。王旦的 预言,竟成事实。

  大中祥符七年(1014),王旦以景灵宫朝修使的身份去兖州,宦官周怀政同行,周怀政多次要 私见王旦,王旦却一定要等到其他人在场,才穿戴整齐在大厅见面,说完事就走,从不与之 私谈。很多人对王旦此举不理解。后怀政因私结党,欲为真宗另立皇上,事败被杀,大家才 知道王旦对周怀政早有了解。怕涉嫌受牵连,才有意疏远之。

  翰林学士陈彭年,为了奸诈,外号“九尾野孤”。有一天,他到中书省找王旦,王旦不与见 面。第二天又来,自言有事要谈,王旦让他去见向敏中。过了几天,向敏中拿着陈彭年留下 的材料让王旦看,王旦闭目封之,不屑一顾。向敏中不解其意,王旦说:“这个人只想往上 爬,别的一无所能。”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彭年的品行果如王旦所言。

  王旦推荐人才,素来持慎重态度,既不盲目定论,又不图被荐人报答。对那些言语间流露出 才华或一向知名的人,他不忙于推荐,而是先暗中察其言行,数日后再叫来谈话,询问对朝 政利弊的看法,有的则让写成文字呈上。从中选出较为优秀的,暗中把名字记下来。以后其 人再来,则不与见面。到了需要提拔任命官员的时候,就秘密地写上三四个人的名字交给皇 上,由皇上决定是否录用。朝中其他官员不知这种情况,争着荐人,但最后入选的都是王旦 更加信任。原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以将作监丞的虚职在家闲居。此人素有贤良之名,后 来被委任为太子中允。送诏命的人不知道李行简的住处,真宗叫到中书省去问王旦,由此大 家才知道李行简是王旦推荐的。王旦推荐的人,外人很少知道内情。王旦死后,史官撰修《 真宗实录》,检阅内廷保存的奏章底稿,朝中的官员有很大一部份是由王旦推荐提拔的。

  对找门路求官者,王旦十分反感。宦官刘承规很受真宗庞爱。承规患病将死,要求封个节度 使,不然死不瞑目。真宗与王旦商量,王旦说:“如果答应了,以后有人要求当枢密使,又 该怎么办呢?”真宗听从了王旦的意见,后来的宦官加封,都不超过节度使观察留候一类的 虚职。谏议大夫张师德两次拜访王旦,意欲求情晋职,岂料两次王旦都不接见。师德以为有 人在王旦面前说了自己的坏话,便求与王旦同为宰相的向敏中加以解释。后来商议任命知制 诰时,王旦说:“张师德可惜。我多次在皇上面前说师德是名家子,品行好,没想到他竟两 次到我家求情。一个人状元及第后,重用只在早晚之间,安心等着就是了。如果再到处奔走 求情,让那些无门路可走的怎么办呢?”向敏中把张师德的意思告诉王旦,王旦说:“我这 里怎么会有人敢轻易诽谤人?师德刚来,不了解我罢了。”向敏中说:“现在有机会,还是 不要漏下他吧。”王旦说:“我不过是暂时缓一缓,叫师德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也借以告诫 大家不要贪图升官,改变一下不良风气。”据史书记载,师德后来先后被任命为右正言、知 制诰、吏部郎中、谏议大夫,还是王旦推荐的。王旦去世前推荐大臣大余人,只有两个人没 有当宰相,可见其识人是很有眼力的。

  对嫉贤妒能之辈,王旦深恶痛绝;对两面三刀之人,王旦决不轻信。他曾对真宗说过这样富 有哲理的话:“人之情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 王钦若就是一个长于此道的人。真宗欲立赵妃为皇后,兵部尚书赵安仁认为不如立沈才人, 真宗因此有些不高兴。后来王钦若与真宗一起评价大臣,王钦若想排挤赵安仁,却故意说: “大臣中都不如赵安仁正道。安仁受原宰相沈义伦之恩,至今不忘。经常想方设法报答。” 王钦若的言外之意是:沈才人是沈义伦之女,赵安仁主张立沈才人为皇后,是别有所图。真 宗由此欲降赵安仁的职务。王旦知道后,在真宗面前大讲赵安仁忠于朝廷、处事谨慎的优点 ,才使真宗打消了压制安仁的念头。

  王旦善识人,也会用人,处理大事常能左右兼顾。许州知州石普有违法行为,朝廷的意见要 派人去审理。王旦说:“石普是个武人,性精暴,不懂法典,如果派人去,怕他自恃有功, 妄生事端,对国家和他本人都不利。必须慎重行事,把他召回朝中问罪。”御使按王旦的意 见办,果然很快就定了案。朝中群臣认为王旦的这种做法既正了国法,又不使武臣在犯罪的 道路上越走赵远,真是两全之策。马军副都指挥使张奉旨征兵,因军令不严,士兵阴谋哗 变。真宗问王旦应如何处置。王旦说:“如加罪张,则今后帅臣难以服众;如施以镇压, 又怕事态扩大。陛下早就有意任用张为枢密大臣,不如把他调上来,既解了他的兵权,又 有平息众怒。”真宗采纳了王旦的建议,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薛奎被任命为江、淮发运使 ,向王旦辞行,王旦只说了一句话:“东南一带的老百姓已经很困难了。”意思是说,你去 了之后要注意给老百姓减轻点负责。薛奎感叹地说:“含而不露,一语中的,真有宰相风度 。”张士逊去江西(今南京一带)任转运使,临行向王旦请教,王旦也只是说了一句话:“朝 廷的专利来了。”意在以反语告诫张士逊要体察民情,不要一味的求利。张士逊牢记王旦的 告诫,接连任几处的转运使,很注意调剂余缺,解民疾苦,从不强求获利。知道的人都说: “这位转运使能识大体,顾大局。”

  从以上几件小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旦知人善任的特点。真宗曾对王旦说:“我朝大臣,各 自都有点长处,但全才却不多见。我想唐代贤人层出不穷,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贤人呢?” 王旦回答说:“今日天下也不是没有贤人,恐怕是我们没有发现重用。前代人求贤,不责备 求全,不以小过掩大德。当今的士大夫,谁能没点过错。如果听信流言,责其一点不及其余 ,即使有人才也不能得以重用。如果陛下能公鉴明察,大概就不会有人怀才不遇了。”还有 一次,王旦与真宗一起评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优劣,王旦说:“奸邪之人,诬陷良善 ,其言似忠,人主难辨,而外人罕敢极言以取祸,故国忠、林逋得以专陷人。”王旦的话既 是对真宗的进谏,也是对自己人才观的很好的概括。

  严以责已 宽以待人

  王旦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确有宰相度量。这里试举几例。

  有一次,真宗作了一首《喜雨》诗,拿给枢密院和中书省的官员看。王旦看后对王钦若说: “皇上的诗中误写了一个字,是不是呈进去改了过来?”两面三刀的王钦若说:“一字之误 ,没大妨碍,不必改了。”背后却把诗中有误的事告诉了真宗。真宗有些不高兴,对王旦说 :“昨天的诗中有误字,为什么不告诉我?”王旦只得说:“我拿到诗稿款来得及细看,没 能及时奏明皇上。”并一再向真宗请罪,其他大臣也随着下拜。只有马知节知道实情,他详 细地告诉了真宗,并感叹说:“王旦没错,却丝毫不为自己开脱,真有宰相器度。”真宗看 着王旦,一笑置之。

  有一年宫中发生火灾,真宗惋惜地说:“前两朝积累的财富,联从不敢妄自花费,一场火几 乎烧尽,实在可惜。”王旦说:“整个国家都是陛下的,毁点财物不可怕,可怕的是政令方 面赏罚不当。我身居宰相之位,发生了这样的灾害,实为失职,应当免去我的宰相职备。” 接着便上表请罪。真宗却下诏自己承担责任,并准许内外官员上书指出朝政的得失。后来查 明火灾是荣王宫一侍婢盗卖金器,恐被发觉,故意纵火所致。纵火者被酷刑处死,失职与知 情不报者也当暂首,案件涉及一百多人。王旦对真宗说:“侍婢处死,罪犯已受到应有的惩 罚。对此事,皇上承担了责任,我们这些大臣也都上书请罪,如再归咎别人,岂不失信于民 ?”王旦一番话,使一百多人得以幸免。

  有个占卜的人上书议论宫中的事情,被处死刑。抄家时,找到了一些朝中官员向占卜者问吉 凶的书信,真宗大怒,要交监察御史问罪。王旦说:“占卜吉凶,是人之常情,况且又没有 议论朝廷,不应问罪。”真宗仍怒气不息。王旦便取出自己曾用过的占卜之书交给真宗,并 说:“我年轻时也常做占卜之事,如果占卜者都应治罪的话,请连我一起惩办。”真宗这才 消了气,并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王旦回到中书省,立即把抄出的书信一火焚之。后来又有 人想借此事整人,因无证据,终未得逞。

  有一段时间,寇准常在真宗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却不断称赞寇准。真宗对王旦说:“你 常说他好,他却专说你坏。”王旦不在意地说:“这是必然的,我做宰相时间长了,处理政 事时一定会有不少失误。寇准在皇上面前不隐瞒自己的看法,正说明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 敬重寇准的原因。”后来,王旦执掌的中书省往寇准掌管的枢密院送的文稿中有些失误,寇 准告诉了真宗,真宗责备了王旦,有关人员也由此受到处罚。时隔不久,枢密院送往中书省 的文也出现了失误,办事人员高兴地拿给王旦看,想让王旦乘机报复寇准一下。王旦却让手 下人送回枢密院改正后再拿来。寇准知道后很惭愧,见了王旦赞叹说:“老朋友,你怎么有 如此大的度量?”王旦一笑了之。寇准在边关做生日,造假山搭长棚大摆宴席,穿用之物既 奢侈又超格,被别人奏知真宗。真宗大怒,对王旦说:“寇准做什么事都想模仿我。这怎么 行!”王旦被故意温不经心地回答:“寇准实在是个贤能之臣,就是好办点傻事,也真拿他 没办法。”真宗消了气,说:“对,确实是傻。”王旦一句话,使寇准免去了一场大祸。

  陈彭年等人曾劝王旦说:“平常议事的时候,有些奏章未经皇上过目你就擅自批复,恐怕别 人有议论。”王旦并不解释,只是很谦虚地感谢他们的关心。陈彭年等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 真宗,真宗说:“王旦在我身边多年,我看他没有丝毫私心。自东岳封禅之后,我已明确告 诉他遇小事可以自己做主,你们要好好地维护他。”陈彭年等为此特地去向王旦道歉,王旦 却说:“我正需要大家的监督和帮助。”对此事一点也不介意。

  御使中丞王嗣宗好言人短,常以诬陷为能事。为了底毁参政知事冯拯,王嗣宗有意与宰相王 旦之弟王旭交结,以便乘机进言。王旦察知此事,十分厌恶,以而出面保护冯拯。王嗣宗心 怀愤恨,王旦却泰然处之。

  王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任职时,有一次三人因事发生争吵。真宗把王旦叫来处 理,王钦若仍喧闹不伏。真宗大怒、欲将三人交御史府治罪,王旦劝解说:“钦若等人受陛 下厚恩,竟敢在陛下面前吵闹,应当治罪。请陛下先回宫,明天我来领旨发落。”第二天, 真宗问王旦如何处理。王旦说:“不知应给他们定个什么罪名?”真宗说:“定个无礼下威 望。不如让我把他们叫到中书省,宣示陛下宽容之意,加以训诫。等事过之后,再行罢免。 ”真宗说:“若不是你解劝,我实在难忍这口气!”一个多月后,王钦若等三人皆被免职。 

  淳化四年(993),真宗加封王旦为知贡举、虞部员外郎,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当时王 旦的岳父赵昌言任参政知事,为了避嫌,王旦再三向真宗上书,辞去这些重要职务。两年后 ,赵昌言出任凤翔(今山西省凤翔县)知府,真宗当天就加封王旦为知制诰,并给予特别赏赐 。

  王旦的女婿苏耆参加科举考试,殿试时,真宗问王旦:此人如何?”王旦不置可否,苏耆因 此没能选中。后枢密院知事陈尧叟埋怨他说:“你说一句话,苏耆就能入选,为什么闭口不 言?”王旦说:“国家以才选士,自有一定标准,我身为宰相,岂能自荐亲属。”王旦的另 一个女婿韩亿也曾献文应试,真宗欲召试加官,王旦力辞得免。后韩亿按惯例被派到蜀都任 职,王旦劝自己的女儿说:“韩亿入川后,你可回娘家住,不必忧虑。我若注皇帝让韩亿在 朝中做官,岂不为天下耻笑?”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王旦确有对己严、对人宽的可贵风格和包容万物的宰相度量。别人误 解甚至有意为难自己,他不计较;大臣触怒了皇上,他担着自己被责的风险为别人开脱;亲 属在朝执政,他主动辞职避嫌;皇上盛怒之时,他千方百计缓解,以免作出过头的决定。他 既忠于君王,又保护臣僚,随机应变,把君臣关系调理得顺顺当当。《宋史·王旦传》中说 :“旦任事久,人有谤之者,辄引咎不辩;至人有过失,虽人主盛怒,可辩者辩之,必得而 后已。”这是对王旦人格的公正概括。正因为如此,真宗信任他,依赖他,维护他,臣僚们 敬重他,佩服他,服从他。王旦连续执政这么多年,始终以“贤”闻名,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有人说王旦“圆滑”,殊不知,在皇权压顶、群臣纷争的封建王朝中,要做到这 种“圆滑”,也并非易事。

  清廉节俭 至死不渝

  王旦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他培养的这种家风对王氏后代人有很深的影响。

  说王旦清廉,并非说他清廉得一不染,可为万世楷模;说他节俭,也并非说他食不果腹,衣 不蔽体,困苦得象普通百姓。我们只是拿他与封建王朝中其也的上层统治者相比较,相对而 言。宋王朝统一天下不久,就刮起了一股奢靡腐败之风,一些朝官公然贪污行贿,把搜罗的 钱财拿来大肆挥霍。在王旦之前任宰相的吕蒙正,每天必吃鸡舌汤,弄得鸡毛堆成山。在王 旦之后任宰相的丁谓,勾结宦官,贪污挥霍,密令皇宫后苑工匠制作金酒器。“四方赂遗, 不可胜纪。”仕宗时的宋祁点华灯拥歌妓醉饮,有人看不过,捎信问他:“你还记得上学时 吃咸菜的事吗?”宋祁大笑道:“当年吃咸菜,不就为了今天做官享福吗?”王钦若知贡举时 ,公然和妻子李氏受贿卖官,一个进士就卖银三百五十两。尚书左丞薄宗孟每天宴饮,要杀 猎、羊各十只,燃烛三百。淮南转运使魏兼到南方赈灾,却把灾民赶到庙里关起来,自己则 不分昼夜地饮宴作乐,以至当地出现了“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哭”的民谣。这类穷奢极欲 的情况,史书中多有记载,不胜枚举。而王旦在朝执政十八年,史书中却没有一点贪赃奢侈 的评议,有的只是对王旦廉洁节俭的赞赏。

  据史书记载,王旦家中的被服用具务求朴素,不尚华丽。家里人想用绸子把常坐的毡垫包起 来,王旦坚决不同意。王旦的弟弟王旭遇见一个卖玉带的,便叫他系在腰间,然后问:“你 自己看着怎么样?好看吗?”王旭说:“玉带系在我自己身上,怎么能看得出好不好。”王旦 说:“系上这么重的东西,自己看不见,只能让别人看,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于是叫王旭 赶快把玉带送回去。

  王旦从不大摆宴席为自己庆寿。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知道了这种情况,在王旦生日那 天,特意赐给酒、肉米面,并指令有司负责搭棚,开封府负责组织乐队,特许王旦宴会亲友 并属下诸官。即使如此,王旦也曾也辞,最后不得已而受之。

  王旦不买田地,不多建宅院。他常说:“子孙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一辈子多置 田宅没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为争田宅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在当时豪绅大户兼并土地成 风、建庄园成风的情况下,王旦的这种让后代自立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一种独特的远见。真宗 见王旦的住房过于简陋,多次在帮他营建。王旦说:“这是前辈的旧居,我不忍心拆掉。” 以此为由,多次推辞。门墙坏了,管事的人施工修缮,临时在旁边开个小门出入,王旦骑马 回家经过小门,低头俯鞍而过,无一句怨言。

  王旦待家人十分和气,从不发怒责人。王旦之史王懿早丧,王旦对守寡的嫂子很有礼貌,尊 重有加。与弟弟王旭的关系也处理的很融洽。王旦生性好干净,但饮食偶然不干净,他仅是 不用,从不因此而训斥别人。家中人故意在肉汤中弄上一点灰,看他怎么办,谁知王旦却只 吃饭,不喝汤。问他为什么不喝,他说:“我这几天不大喜欢吃肉。”后来又故意在饭里弄 上一点灰,王旦仍然不发怒,只是说:“我今天不愿意吃饭,可再煮些粥来。”

  王旦位高名显,家境殷实,却终生只娶一妻赵氏,不纳妾、不蓄声妓。给子女定婚,从不讲 门当户对。史料中虽无王旦子女婚嫁情况的具体记载,我们也很难想象当朝宰相的姻亲会是 缺衣少食的贫寒人害,但在门阀观念很重的封建时代,王旦能不在这方面计较,也算难能可贵了。

  《宋史·王旦传》中说:“旦为相,宾客满堂,无敢以私情。”身为宰相,家中宾客常满, 却没有人敢请求王旦为自己办私事,这说明朝中百官和亲友深知王旦为人。除皇上的赏赐外 ,王旦不收任何人的东西,也不利用职权为任何人谋私利。王旦的子孙,多是经科举之路进 入仕途。只是在王旦死后,王旦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和夫人才因王旦之做得到皇上的 荣誉封号,儿子因王旦之故各加一官。可以想见,如果王旦在世,就连这些荣耀他也是要坚 持谢绝的。王旦临终时,把好友杨亿请到病床前代写遗表,王旦再三声明:“我虽然做了几 年宰相,但不能在临死时为亲友求官,遗表中只是叙述我的生平经历,希望皇上勤政爱民, 任用贤良,把国家治理好。”王旦以国家为怀,不谋私利的风格可以说是至死不渝。

  在遗书中,王旦告诫子弟:“我们王家素有清名,你们一定要保持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 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我死后,不要厚葬,棺中不许装金银珠宝。”真宗赐给王旦白金五千两 ,他坚持不受,请人代写奏章向真宗申明自己的态度,并亲自在奏章后面加了四句话:“益 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意思是说:金银乃身外之物,多了也没有什么 用外,我想把这些东西分散给大家,以免因此招来祸殃。写完之后,派人连同金银一起送到 宫中。真宗不同意,强令再抬回来,刚直到门口,王旦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据王氏后代人 说,王旦死前安排:吾之丧,纸衣瓦棺即可。1958年和十年内乱中发掘王旦墓(在莘县套庙 王村),墓中只有砖瓦、碑碣,并无陪葬金银的痕迹,可见其子孙果然照王旦的遗愿做了。 

  王旦的清廉节俭之风,对王氏子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王氏族中相继为官者甚多,大都能以 廉洁勤勉之名闻于当时。王旦的弟弟王旭,克已甚严,待人亲善。任缑氏知县时,为官清廉 ,当时邻县多贪官,故民谣有“永宁三 ,缑氏一镰”之说。后升至殿中丞,真宗见其有才 ,欲委以重任。当时王旦任宰相,王为避嫌,上表坚辞。真宗地王旦说:“以前各朝代,兄 弟同居要职者不少,朝廷任人唯贤,岂能因你为宰相就浪费了王旭这个人才?”王旦说:“ 实在要提拔他,可以封个虚职。”真宗无奈,只得让王旭任三司判官。王旦为中书舍人时, 空贫,曾与弟史们借别人的高利贷,到期还不起,又不忍失信,便将自己骑的马抵债。后来 王氏子弟中有人染上奢侈的习气,王旦的侄子王质便把当年以马抵债的收据找出来教育他们 ,他说:勤俭是我们的家风,你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掉。”

  宋代有四人谥号文正公的人,第一个便是真宗时的王旦,其后依次是王曾、范仲淹、司马光 。王旦老华超群,有文集二十卷传世。

  品德感人 堪称贤相

  《宋史》中的《王旦传》,长约四千字,有诸多传记中,就篇幅而论,当属前列。但传中所 述,多系细枝末节,即使涉及一些重要事件,也是闪烁其辞,似有所避讳。《宋史》所述, 与欧阳修所撰王旦碑文大同小异。《宋史》中的《王旦传》,可能是元代史官在碑文的基础 上稍加增删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可见关于王旦的片断记载。历代所修《莘县志》中 有关王旦的内容,很明显是从上述资料中摘录来的。《宋史》其他有关人的传记中涉及王旦 的地方,更是述之不详,这就给今天研究评论王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不管资料如何欠缺 ,细阅现有记载,仍可察见王旦其人的全貌。

  王旦忠于真宗,处处为真宗搭台,事事为真宗分忧,成了真宗不可须臾或离的膀臂。《续资 治通鉴长编》中说,王旦“当国岁久,上益倚信,所言无不听。虽他宰相大臣有所议,必曰 王某以为如何。事无大小,非旦言不决。”真宗在位期间,政局基本稳定,王旦的全力辅佐 是一个重要原因。王旦是一个以国为重的忠君爱国者,在处理宋王朝与辽、夏关系方面,他 不象寇准那样激烈慷慨地应战,但坚决反对王钦若之辈的逃跑投降主张,明显地倾向寇准一 方,关键时刻暗中支持寇准。在与辽、夏的交往中,他做到有利、有节、有理,既不失国体 ,又不授人以柄。在用人方面,他忠奸分明,善识人才,有非同的洞察力。他荐人唯紧,任 人唯能,反对通过关系升官,使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施展抱负。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 他利用真宗对自己信任,左右转圈,仗义执言,使一些大臣免遭杀身灭族之祸。更为可贵的 是,他识大体,顾大局,严于责己,宽于待人,不以对自己好坏的态度来衡量别人,能听逆 耳之言,能容一般人难容之事,确有宰相器度,大家风范。在廉洁奉公、勤俭自持方面,他 丝毫不为当日渐败坏的社会风气所动,为官以廉洁为本,治家以勤俭当先。王旦的这些品质 ,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可贵的。对王旦的一生,《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一段较为中允的 概括:“旦端重、坚正、明达,治体接物若甚和易,而风格峻整。当官莅事,庄严不可犯。 其为宰相,务遵守法度,重改作,妙于启奏,言简理顺。每与同列论事上前,或枉正相戾, 虽未尝廷争,然自守直道,不为曲辩所迁。有识略,善镇定大事。其于用人,不以名誉,必 求其实。苟贤且才矣,必  久其官而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士虽拂于己者,亦不以私废。”研 究王旦,对这段定议应细加品味。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王旦也有明显的弱点,在孔孟儒学的束缚和当时以守成为上的社会 风气影响下,王旦的思想总的看来比较守旧。“务行故事,慎所变改”是他恪守的宗旨。这 一观念与真宗的思想正好合拍,这也是王旦与真宗能长期共事的前提。思想上的守旧,导致 了王旦处理政事上谨小慎微,王旦执政多年,政绩不显,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在待人接物方 面,王旦的言行不乏明哲保身的成分。既然明哲保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便难免放弃原则, 随波逐流。王旦在封禅问题上的表现便是突出的例证。对这些问题,王旦临终前有过反思。 参政知事王曾,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他曾在真宗面前严词指责王钦若,因而被免官。王旦 病重时,王曾前去探望,王旦推辞不见。事后王旦对家人说:“王曾是个有节操之人。他敢 于在皇上面前直呈不臣的过失,不怕皇上怪罪,不怕别人报复,忠正可佳。王曾初入仕途已 散于如此直陈己见,我任政近二十年,每遇与皇上意见不同,就畏惧不敢坚持。两相比较, 我比王曾差远了。”对未曾阻止封禅之事,王旦至死抱憾不已。病重期间,他嘱咐家人,入 棺时,要剃掉头发,以黑布覆盖,以表忏悔之意。家人虽未遵其嘱,但由此已可见其凄惶不 安之心。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王旦优点突出,缺点出很明显,但相比之下,优点明显得主流。 如果放在封建王朝统治阶层中去衡量,王旦仍不失为“一代贤相”。他思想品质中的一些积 极方面,至今仍有效法的价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