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故城:煌煌圣地 悠悠兰陵

2013年12月18日 18:08作者:来源:大众网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后圣荀子两任兰陵令。兰陵亦为常州古称之一。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后圣荀子两任兰陵令。兰陵亦为常州古称之一。

  鲁国建立次室邑

  地处鲁南的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周围区域在夏、商、西周时代为鄫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楚国更名兰陵

  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死后葬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地名寓意

  楚国为何选“兰陵”二字拟名?传统解释是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这一观点毋庸置疑。黄淮流域是先秦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兰的踪迹已再难寻。

  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兰本是山隅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在先秦时期,自然界兰花的香郁被先民推崇为王者之香。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的“兰”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有请帖寓意的“柬”字中又是明月映照。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把兰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这说明了兰无媚素态和俗气,“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优雅崇高之品德。左丘明说“兰有国香”,将兰提升为君子的高尚品德,孟子又将君子德行上升为的“王道”理想,建设儒家境界中的王道乐土。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美女”、“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

  孟子年长屈原30多岁。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儒学大师,桃李满天下。屈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联齐抗秦,拜访齐国君臣,访问稷下学宫,向儒学大师孟子学而论道,寻求治国方略,亦在情理之中。屈原通过齐都之行,对孟子的“王道”治国理论,一定有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建设楚国的王道乐土,也是屈原追求的理想。 “兰”寓意“王道”,“陵”原义为高地,引申为“乐土”。楚人以“兰陵”命名,就是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确切的喻意,即“圣地”之义。古代称大思想家为“君子”、“圣人”,称封建帝王为“国君”、“圣上”。所以,“兰”字的“王者”即“圣者”,“兰陵”即“圣地”。荀子是儒教正宗,两任兰陵令,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屈原之后800年,在南朝齐梁两代称帝的萧氏后裔,更将兰陵作为自己祖先发祥的圣地。

  在中外地名中,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很多,从现有国内地名词义中含有“圣地”释义的,我们觉得唯有“兰陵”二字,虽“香格里拉”地名也是圣地、净土的意思,但它是近代文学史上泊来的音译之词。“兰陵”的“圣地”含义在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感谢楚人,在我们脚下创造了一个充满王者浪漫气息的地名兰陵。我们也查到,屈原家乡的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文化圣人,也把其故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的一条河流命名为兰陵溪,使圣地之水永远在故土上流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