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1981年被发现时范围25万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相关专家鉴定后认为这是大约4500年前龙山文化遗址。据现今利城村村碑上记载,西汉置利县城后,居民相继迁此建村,故名“利城”。1644年至1968曾为“利城社”“利城镇”“利城乡”“利城公社驻地”等。由此可见,此地从古至今,车水马龙,从未断过烟火。
4500年后 这里依然车水马龙
从店子镇出发到利城村约10分钟车程,到了目的地之后恰巧遇上“赶大集”。集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车辆根本就无法开进去。记者寻找政府为利城遗址树立的石碑,若不是有人告知,在这样热闹的人群里还真难发现,因为它已经“隐藏”在了集市之中。只见上面写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城遗址’”。
记者想找个比较了解利城遗址的人打探一下情况,村长告诉记者说该村的老书记非常了解此事,他还挖过文物呢。正说着,村长从集市上发现了老书记孙友江,他正买了几斤黄豆准备回家,“想了解利城遗址啊,我觉得我们这里的集市就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从古至今都是贸易的地方,我们这个集市可大了,得有1000米左右。”孙友江告诉记者。
孙友江今年67岁,30多年前是利城村的书记,可以说他是最早发现利城村中利城遗址的人之一,“一九七几年的时候, 我们村一个推土的人发现了青石器、陶器这些东西,于是我就报告了上面,上面就派咱们博兴县博物馆的人过来挖,我就和他们一起挖,挖出好多碎片来,也有比较完整的。”
跟着老书记 一起寻找遗迹
孙友江首先带着记者到利城村村南看了看限定利城遗址范围的一个桩,“我只知道这一个桩的具体位置,这个属于东北角的,其他三个桩具体位置我就不知道了,西北角、东南角和西南角都有一个这样的桩,这四个桩限定了利城遗址的范围。”孙友江指着此桩附近东西方向的一条很宽的沟渠告诉记者,他觉得这条大沟曾经是古时候从东营市广饶县石村穿过滨州市博兴县通往淄博市临淄等地的交通要道。“传说我们庄庄南曾经是齐国专门养马的地方,这个地方也很像是跑马的跑道。”
之后,孙友江带着记者去了当年他挖文物的地方,“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挖的,一些碎片,也有陶器什么的,在另一个地方我们村一个打井的人还挖出一个小佛来。”记者发现,这片凹地很像一个干涸的小池塘,面积不大,比平地低大约有1米距离,在这片凹地旁边,就是村民们赶大集的地方,仿佛能想象得到4500年前,或者西汉时期,也时常出现这样赶集的情景。
孙友江指着利城村村南的一片庄稼地告诉记者,这一片就是利城遗址的一部分,早已经成为庄稼地了,记者猜想,当年古时候的人们应该也曾经在这片地上耕作过,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耕作的地方。
要加强对 利城遗址的保护
2002年12月份,博兴县店子利戴村村民在村北取土时发现了许多陶器残片,经文物管理所调查后认为,利戴遗址应为利城遗址的一部分,由此利城遗址的范围变成了6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博兴县发现的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记者在博兴县博物馆,见到了当年被挖出来的文物,有石凿、研磨器、瓦当等。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的,属于龙山文化。
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张淑敏所长告诉记者,利城村村南的沟渠内文物堆积得比较多,清理利城遗址时还发现了灰坑和房址,灰坑共发现了5座,坑口上都已被破坏,仅余留坑底部分。房址仅发现1座,上部被破坏。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鼎、罐等。
“在利王村和利戴村出发各有一条特别宽的沟渠到达利城村,其中一条就在利城村南边,其中一条现在已经断开了,我猜测可能是当时的环壕路,周围有城墙,为了防止野兽或者敌人入侵建造的。”张淑敏说。张淑敏所说的这条沟渠恰巧就是孙友江所猜测的认为从东营市广饶县石村到达淄博市临淄的那条宽沟渠。
因为利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龙山文化特别重要,所以博兴县文物管理所计划将进一步制作对利城遗址的保护规划和保护计划,以免受到破坏。对于孙友江所猜测的集市是从4500年前传下来的说法,张淑敏认为这个集市和利城遗址没有多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