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重殓厚葬”、“慎终追远”,

2013年12月09日 17:11作者:来源:大众网

  新中国成立之前,丧葬礼俗基本延续清末民初的一套。丧礼复杂、 繁琐、铺张,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强调“重殓厚葬”、“慎终追远”,提倡“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襟必多”。其儿孙为博孝名,不惜破家而葬,经济上造成沉重负担,甚者倾家荡产。

  婴幼儿死谓之“殇了”,秆草包卷弃之野外或官地(乱葬岗);未 、成年人死去称“少亡”,做小棺埋地头或祖林一角;青年死入棺,当日或次日葬祖茔地。成人葬礼分全场、半场,礼仪繁琐。一般人家成人葬礼大致如下:

  病危或弥留之际,儿女为之洗理,穿寿衣,并移至堂屋明间“灵 床”之上,儿女不离身边,守候咽气,谓之“送终”。逝后停尸灵床,头南脚北,口含制钱,苘束双足,白纸蒙面,点长明灯,放打狗饼,举哀,送路。继之,请族长,央相礼,议丧事,讣告亲友,筹办发丧。 丧家门上贴白纸对联,朝悬暮落门纸。孝子穿布袜,着孝衣,戴孝帽 (女的顶搭头),拉哀杖,束孝绳,谓之“披麻戴孝”。开丧后,行朝夕奠、请魂(俗称泼汤)等礼仪。

  亲友接丧信后,携纸铂、祭幛、吊礼等前往吊唁,抚慰丧主。孝子行礼答谢宾客,并为之破孝。至亲留宿参加祭祀活动(有的在殡葬 当日前往)。

  将入殓,先整容,后入棺。棺内放麸子、制钱及生前喜爱之物, 尔后,儿女为之净面,盖棺待葬。若女丧,须待其娘家来人,叙死因,述丧仪,概无异议后方可入殓。

  殡葬前日晚,举行夜祭(有的于当日午间在家中举行堂祭),打三通鼓,奏启门乐、歌乐、雅乐,读祭文。围观者众多。女婿等外戚施以小礼酬谢鼓乐手。丧期1~5天不等。出殡当日上午亲友致吊“参 灵”,丧家宴宾,谢客。午后发引,祭舆,送“盘缠”,行“路祭”, 顶“老盆”。棺起,孝男领棺前行,孝女孝眷就地举哀,亲友停送后 各自回家,唯外甥、女婿等陪同孝子至族林。棺至墓地,孝子绕穴一 周清扫墓室,目送棺木下土后,绕墓环行,撩衣兜土,手撒于坟周, 待新坟隆起后,簇哀杖于坟头,卸孝回家,葬礼毕。

  次日,孝子孝眷赴墓地致祭,焚香化纸,祭奠并整理坟堆,谓之 “圆坟”。后每逢“五七”、“百日”、“忌日”均到坟前进行隆重 祭奠。当地以“五七”日祭祀为主。有偏“五七”正“百日”之俗。“五七”日,子女至亲、女婿、外甥等要备盒礼(鸡、鱼、猪头等供 饭菜),出嫁女为亡故父(母)扎制纸祭品如摇钱树、金童玉女、马(女用)、牛(男)等祭品。届时供于坟前,祭奠时,焚烧祭品、纸锞,行 跪拜礼,后卸孝回家,丧家均盛情款待参加祭祀的亲朋等。葬后孝子 服孝3年,男穿白鞋,帽沿白边,女素装,扎白带,上衣沿白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宣传“移风易俗”,殡葬改革。但由于受传 统习惯势力的影响,丧葬礼仪基本如旧俗。自“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起,传统丧仪被禁,土地庙拆除,大部分祖林坟头平掉,封建迷 信活动淡化,丧事从俭,多由大队党支部主持为死者召开追悼会,亲友凭吊后抬棺埋入祖林(多迁往山岭薄地)。数年后,乡村守灵、报丧、祭仪、筑坟等旧习俗渐有恢复,但仍按祖林旧制依次土葬。1977年后,全县推行火葬,干部群众积极响应。遗体火化前,农村葬礼仍按旧俗。国家公职人员亡故,亲朋好友多送花圈、挽联致祭,由单位主持追悼会,火化后有的葬入祖茔,有的骨灰存放火化场。服孝如旧俗,但改3年服孝为1年白,2年青,多戴“孝”字黑纱。3年内不贴红色对联之俗尚存。

  回族丧葬不置冥器,不陪葬衣物,不焚纸锞,实行土葬。死后用净水冲洗,以白布洒香料裹尸,请阿訇诵经。3日内用清真寺公用大 板,外罩扎布进行安葬,墓穴呈长方形,南北向,葬时尸体呈仰卧姿势,头北面西,由阿訇诵经成葬,墓成长梯形。丧葬期间,死者家属不设筵 招待客人,以家常饭待之。有对已故亲人“做日子”(分“当日”、“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的习俗。每逢“日 子”则请阿訇诵经走坟,祭奠死者,丧主炸油香散给亲友和清真寺。近来,回族丧葬旧俗多已简化,“速葬”、“薄葬”、“俭葬”已成 为回族人们自觉遵守的丧葬习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