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后,境内农家居民以高梁、谷子、地瓜等粗杂粮为主食。为备荒有冬贮干菜的习惯,多为地瓜秧子、萝卜缨子、辣菜疙瘩缨子等。煎饼、糊豆(稀饭)为家常便饭,早晚喜喝糊豆,中午常吃煎饼。煎饼系分别将小麦、高梁、地瓜干磨成糊状,用鏊子摊烙。进入60年代后,多将粮食(以地瓜干为主)磨成面粉,以水和面后压干成团,用手滚烙。仲村煎饼最出名,用小米加黄豆磨成糊状摊烙,薄如纸,酸甜可口。馍馍、包子(水饺)、油饼、发面卷子、烧饼等面食品,一般人家在年节或来客人时食用;挂面、油条多为串亲送礼之物。1980年后, 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粮色比例改变,细粮增多,粗粮细吃,居民饮食 结构发生了变化,但饮食习俗依旧。
春夏秋一日三餐,冬天两餐,习惯全家合餐。农忙时一日三餐多 在田间地头。常备菜肴有咸菜、辣椒花(用辣椒与韭菜花轧制而成)、咸鱼、红虾、湖鱼、粉皮、粉条等。常食蔬菜有大(小)白菜、萝卜、 芹菜、菠菜、茄子、韭菜、豆角、芸豆、土豆、西红柿、辣椒、大蒜等。早饭一般不炒菜,多以咸菜、辣椒等佐餐,只中午或晚饭炒菜, 以晚饭为重。炒菜多为清炒豆腐及部分自产蔬菜。食用油以花生油和猪油为主,豆油为次。口味尚咸辣。仲村、武台一带居民,有喜食酸 煎饼的习俗。
迎送新亲、稀贵客人及婚嫁的宴宾饮食,农户较为讲究。除烟茶 款待外,在用饭上,贵客初来多吃面条,寓意“常(长)来常(长)往”,一般不吃水饺,认为吃水饺把客人的嘴给“捏”上了,对人不礼貌;红事用饭多为馒头;白事米饭为主,近时也多为馒头。用菜无论多少,均为双数,一般8~10个菜,荤素搭配,但必有鸡鱼肉蛋。席间备以白酒或色酒。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农村宴宾饮食也多以丰为荣,尽心待客。全国解放前后,一般时兴十大碗或四大洋盘。70年代后,多用陶瓷汤盘上菜,用碗者少见。城镇机关宴宾,“文化大革命”以前,一般四菜一汤,后逐渐为八菜一汤,甚至十四菜一汤,较农家为丰,多喝高档白酒,夏季以喝啤酒为主。一般农户丧事菜肴以素为主,不甚讲究。南部山区有喝黄大茶的习惯。仲村、保太有喝 “卯时茶”的习俗。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