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众多汉画像石墓葬中,有一座曾经两度被发掘出土的墓葬,那就是坐落在沂南县北寨村的“沂南汉画像石墓”。沂南汉墓第一次发掘于1954年的春天,当发掘简报及其《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正式发表后,当即引起了轰动,并因此而引发了一场有关墓葬与画像的学术大讨论,掀起了一股汉代文化艺术研究的高潮。为了妥善保存这一重要遗迹,在提取了详尽的考古资料后,文物部门将墓葬原地封存保护。1992年沂南汉墓被公布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沂南汉墓的真实面貌,经文物部门批准,当地政府在沂南汉墓沉睡地下40年后的1994年,再次将其发掘出土,并结合汉墓的保护在原地修建了遗址型博物馆。
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府邸 沂南汉墓的惊世之处首先是其建筑的富丽堂皇。
该墓坐北朝南,由前、中、后室和东边3个侧室、西边2个侧室组成。墓室南北长870厘米,东西宽755厘米,高312厘米,全部用石材砌筑。根据当时人们的想法,地下的墓室就是地上的庄园。墓门就是庄园的大门,迎面两门,左右并列,一进一出。进门是庭院,中间一根八角形立柱,将天空擎起。庭院左右两侧各有两个侧室,其功能一般做车库或仓库。因为是庭院,所以在前室刻画的画像除了护卫地下墓室在大量辟邪题材外,还有一幅目前所见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吊唁图。
穿过庭院是中室,中室算是进入室内了。中间最大的一间是客厅,左右两个侧室是仓库和厨房,和中厅一样,两个侧室前面都和前室相通,东侧室后面还通过一条小走廊与厕所相连。厕所被安排在墓室的东北角,除了模仿现实生活外,将厕所安排在东北方位还隐含着一个辟邪的意义。因为,在汉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要向东北方向去,东北是鬼魂聚居和出没的所在,而鬼的一个特点是怕脏,肮脏的东西可以辟邪。所以,将厕所安排在鬼魂出入口,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兴妖作祟。中室既然是客厅,画像就安排了很多生活气息浓郁的内容。比如夸耀身份地位的歌舞娱乐、庞大的车马仪仗、巍峨的库房和众多的粮食、屠牛宰羊的庖厨以及具有强烈教育意味的古圣先贤人物画像等等。 从中室客厅再往后,就是主人的寝室了,寝室左右两间,中间虽有间隔,但相互间可以自由往来。安排在这里的画像除了墓室最深处的辟邪题材外,主要是有关墓主起居生活的内容。
42块绚丽多彩的画像
沂南汉墓共有42块画像,分别安置在墓门、前、中、后室内壁、中心立柱和隔梁等处。不同的画像内容是依据不同的建筑部位来具体布置的。
守护亡灵的辟邪,因为是墓室画像,墓室主人或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对死者的保护,其措施就是安置大量护卫和辟邪的题材。墓室的出入口和中轴线,既是死者灵魂的必经之地,也当然是鬼怪邪恶出入的所在,所以其正门、前室直到寝室后壁都被作为最重要的部位予以考虑。
墓门的辟邪画像在门里门外。门外两幅,一幅在门楣,一幅在中间立柱。门楣是一幅战争图,表现的虽然是胡汉间的战事,但箭伤刀砍的形式显示的却是一种大场面的恐怖和威慑,将这样的内容安排在迎门抬头处,其用意其实也是辟邪。立柱是神灵辟邪。首先在上部布置一个叫做"蹶张"的辟邪形象,所谓"蹶张"就是用脚蹬着弩机把箭挂上,这样的箭射出去又远又有力。接下来是一只带翼的猛虎,虎插上了翅膀就是神虎,而神虎是鬼怪的死对头,传说专门能够捉鬼打鬼的"神荼、郁儡"在捉到鬼怪后就是喂老虎。老虎下边一个长着翅膀的仙人,其右手举着的树枝应该是打鬼的桃树枝,因此,这个神人很可能就是"神荼"兄弟之一。立柱最下边是一个髯发怒张的虎头,这其实就是古代常见的兽面"饕餮",也是一个很有威力的辟邪物。
门里画像6幅,分别安排在中心立柱和左右侧柱上。中心立柱上面是武器库,刀枪剑戟应有尽有;下部是捧盾门吏。陈列武器的含义不言自明。 和门外正面以神灵辟邪不同的是,在门里的护卫除了武器以外,担当护卫的主要是门吏,两个门口安排了6个门卫,虽然他们还兼任着接待和传达的职责,但6个门吏守护在门口,其保卫力量之强和严密也可想而知。 也许是担心墓门的保卫力量不足,作者在前室东西北三面墙壁和中心立柱又安排了33幅纯粹辟邪的画像,其中既有和墓门一样的"蹶张"、怪神,也有能够辟邪的"青龙、白虎"等"四神"图象。从墓室四壁到中心立柱,再到头拱、过梁,上下左右中几乎到处都是辟邪的形象。同样的辟邪画像在中室的中心立柱、隔梁和后室的立柱隔梁以及后室隔墙也都有安置。防卫设施如此严密,铁桶一般,妖魔鬼怪要想打进这地府,的确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死亡是何等的恐惧!
教育鉴戒的古圣先贤
从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的治国主张后,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东汉整个王朝,反映到社会伦理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古圣先贤的顶礼膜拜。沂南汉墓作为东汉晚期的墓葬,在画像内容设计时,当然不能不追随时代潮流,而将众多古圣先贤搬进坟墓,和亡灵做伴,并警示着后人。 沂南汉墓有关教育鉴戒的画像主要安置在作为客厅的中室四壁,在东西南北四面墙上,设置了18幅37个历史和传说人物,其中,既有司空见惯的反映忠义思想的"周公辅成王"、"苏武留胡节不亏"、"荆轲刺秦王"和"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人物故事,也有褒扬礼贤下士品德的"孔子见老子"、隐居山林的高士如"仓颉"等古圣先贤榜样,还有批判鞭挞昏君如"晋灵公加害赵盾"的场面。 荆轲刺秦王在汉代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人们津津乐道荆轲的视死如归,实际上更欣赏的是他对朋友的忠义和一诺千金的品德。有趣的是,在这座墓葬的民间工匠看来,英雄荆轲裸露着肉体,完全是一个"武夫"的样子,而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其打扮则和一个小乡长差不多,也许,在工匠们的眼中,乡里管事的人是当地最高的统治者,其穿戴也是工匠们所能够见到的最高级别的装束,虽然秦始皇是皇帝,但其打扮大概和这些乡长们也不会差多少。这种朴素的认识,使得画像的乡土风味尤其浓厚。
两千年前的风俗画
除了辟邪、鉴戒等内容外,沂南汉墓画像最突出的还是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内容。这里既有常见的车马出行、迎宾歌舞,也有收获入仓、屠宰烹饪,另外还有一幅场面庞大的吊唁图。执彗(执帚)迎宾是常见的礼仪。这里的画像在执彗之外,门吏们还兼任着传达的职能:一手执彗,一手击鼓。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门口悬挂的大鼓的边上,还附加一只小鼓。这种小鼓,在古代既叫"鼙鼓"(也就是附属鼓),也叫"应鼓"。所谓的应鼓,实际上就是一种传达的工具,客人到门,门吏们敲一下小鼓,向家里的主人报告一声。这大概就是门口设鼓的主要原因。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击鼓传达的方式被其它通讯形式所取代,门口的大鼓和应鼓也逐渐失去其原始的作用,成为象征的符号,被组合到大门建筑整体,成为一种摆设和装饰。
丧葬吊唁是乡间最重要的礼仪,在讲求以孝治国的汉代尤其为社会所看重。所以,这座墓葬里就特别渲染了吊唁的场面和活动。首先是官员们的祭拜,在前室东西两壁安排了两组吊唁活动,一是进入庭院的吊唁,14位官员分成6排,并携带着小祠堂模型鱼贯而入;一是在祠堂前进行悼念活动,22位官吏们在丰盛的祭品前,或跪伏在地,或躬身施礼,听凭着主祭者对死者的悼念致辞。其次是祠堂周边的礼拜活动,众多亲友们或驾着车,或牵着羊,捎带着酒、食和成口袋的粮食,来到祠堂进行吊唁祭祀,祠堂两边大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种礼品沿途摆放。由此可见,墓主的地位有何等显赫。 在庭院之中,还有庞大的歌舞团队,其中,舞蹈方面有传统的"盘鼓舞",杂技方面有飞剑,有走索,有马术,有顶杆,其演技之惊险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模仿动物和鬼怪的扮戏,有撞钟、击磬、吹竽和歌的17人的乐队。
丰收的粮食正在被装进口袋,准备入仓,主人们欣喜地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图像曾经被作为汉代收租场面而列入中学教科书。收获图像一侧是繁忙的庖厨:椎牛、剥羊、抬猪、剖鱼、烹饪、切割,一应俱全。从拜谒、出行到歌舞观赏,再到收获庖厨,一个完整的汉代小社会无一遗漏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些闻所未闻的民俗生活跃然石上。这是最可贵的图像资料,也是沂南汉墓画像之所以为世人所啧啧称道的地方。可以说,走进沂南汉墓,就仿佛走进了两千年前的汉代,走进了我们祖先的世界!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