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自然保护区:袖珍式的自然地质博物馆
马山位于即墨城区西4公里处,由四峰一岭组成,主峰海拔233米,突起于市境西部,因其东西两峰并峙,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其南控胶济铁路,东屏即墨市区,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
马山位于即墨城区西4公里处,由四峰一岭组成,主峰海拔233米,突起于市境西部,因其东西两峰并峙,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其南控胶济铁路,东屏即墨市区,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马山是一座地质宝库,主要有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沉积岩构造、接触变质带、水撞崖等独特自然景观。马山因奇特的地质现象被地质专家们誉为“袖珍式的自然地质博物馆”。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唐代以来,马山逐步发展为重要的宗教场所。至清初,成为即墨境内道教之大丛林,山上有大小庙宇15处,后多毁于战乱。许多民间故事、传说更增加了其神秘色彩。山前明朝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的刘仙姑为第一代主持的白云庵业已修复。此外,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马山的许多景观得以修复,新的景观正在不断开发。
马山石林为柱状节理石柱群,位于马山西南坡之团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据考证,此山系一亿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凝而成。现裸露部分高达28米,厚约20米,跨度为150米。其排列紧密,笔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故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国内外专家称该石林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
硅化木广布于马山周围的沉积岩中。据专家考证,早在1亿年前的中生代,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其上游生长着大量的古树,因种种自然原因,其树顺流而下,被搁浅在这里,地壳变动时,在高温、高压、断氧之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化石。马山硅化木分布较广,现已发现20多株。其木质构造属松柏类的南洋杉科。1983年发现的一棵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属白垩纪。1992年发现的一棵硅化木,树干长13米,直径1.2米,年轮清晰,树皮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防止发掘后风化及人为破坏,即墨市在原址上建造了硅化木馆加以保护,使之成为永久性的科研课堂和旅游景观。
玉皇顶位于马山东麓,海拔233米,是马山的最高峰。顶下东西两侧有“狐仙居”和“玉皇庙”相映托,下侧有“水撞崖”相呼应,更显得玉皇顶犹如临“仙界”之感,在山顶眺望,大有一番“一览众山小”之境界。
水撞崖位于玉皇顶之下,崖身斜插峰肩,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凿,平行内陷,高达10余米,环绕肩峰一周,形成蘑菇状玉皇顶。
玉皇庙位于马山之阳西侧的半山腰中。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后荒颓或毁于战乱。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重建或续建,于1996年8月建成。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51级台阶。殿宇由正殿(玉皇殿)和东(三官殿)、西(雷神殿)两偏殿组成,殿内分设玉皇大帝、真武大帝、雷祖大帝和洞阳大帝等20余尊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像,体现了道家风范。玉皇庙东侧有丹泉井,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丹泉井,何代穿,三百尺,与海连,神工鬼斧谁能见”之诗篇。相传,当年泥丸道人李常明在马山建庙时,所需的木材就是从外地用神力从此井中运来的,故时人又将该井称为“济公井”。
白云庵位于马山东南麓山脚下,占地6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殿宇坐北面南,分东(观音殿)、西(仙姑殿)二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庙门内迎壁中央一硕大“禅”字,两侧镌刻一幅对联“攀洞天访古寻幽,踏福地听经谈禅”,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狐仙居位于马山主峰前端高约200米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它与玉皇庙、白云庵呈犄角之势,是马山建筑群中地处最高的一座。狐仙居迎壁中央镌有“修仙”二字,东西两侧是名曰“香橼”、“云洞”的两个圆弧型门洞。有主殿、中殿、东偏殿之分。主殿内供“狐老仙师”、“狐大太爷”及“狐二太爷”;中殿内供“狐三太爷”;东偏殿内供“胡大仙姑”、“胡三仙姑”及“眼光菩萨”。中殿后侧是狐仙洞区,岩石嶙峋,洞穴深邃。
千佛洞位于玉皇庙左侧。洞体宽、高各3米以上,山前山后设有“ㄚ”型的三个出入口,全长350余米,洞内设有照明设施。整个主隧洞两侧又掘有12个如房间状的支洞,各支洞中分别塑有古典名著中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人物及国内著名大佛等群雕,造型各异,情节生动,配以彩色灯光,形象逼真,幻如置身于“仙界洞府”。洞穴深处的一支洞中,有一口掘凿而成的水井,水质甘冽,终年不涸,且冬暖夏凉。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