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在图中的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

2013年12月22日 22:48作者:来源:大众网

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在2006年就被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共发现墓葬164座,出土文物 2000多件,很多被定为国家一 、二级文物,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 ,该遗址最先由高凤翰发现,绘在图中,成为后来人寻找遗址的线索。

三里河文化遗址

  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在2006年就被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共发现墓葬164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很多被定为国家一 、二级文物,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该遗址最先由高凤翰发现,绘在图中,成为后来人寻找遗址的线索。

  三里河遗址位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西侧,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下层为距今4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层为距今4300年前起至38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遗址。

  而三里河遗址的发现 ,最大功臣要数居于南三里河村的著名画家高凤翰。清朝乾隆十年即1745年,63岁的高凤翰浪迹江南14年后丢官病老回到老家南三里河村。一天在村郊田野里挖了一个黑陶罐,即先人制作的陶鬶 (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便以此写生作了《博古图》,还赋诗一首。这幅图收藏在山东大学,1959年被山大历史系教授刘敦愿发现,从这只陶鬶认定三里河村附近埋藏有史前文化遗址,旋即带着助手来此实地考察,果然掘得几件器物和残片。回校后写成论文发表,向全国透露出信息。刘敦愿踏着高凤翰的脚印“按图索骥”也成为一段佳话。

  分上下两层文化时期

  经过实地考察与研究,由考古研究所和潍坊、胶州文化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在1974年和1975年进行两次挖掘,发掘分为3个区,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地层明显分上下两层,在下层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共发现房屋遗迹5处,窖穴31个,墓葬66座;在上层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共发现窖穴37个,墓葬98座,可能与墓地有关的建筑遗迹2处,出土文物2000多件。

  两个文化层上下叠压的发现 ,再一次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并且明确了青岛、潍坊地区的两种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龙山文化对于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大汶口文化后期有快轮制陶的现象,但只限于小型的少量器物,到龙山文化时期普遍用在各种陶器上,使陶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龙山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黄铜冶炼技术的使用,发现两件黄铜钻形器。

  手工业制作当时已较发达

  三里河遗址是首次被认知的一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若干地域性的差别,属于不同类型。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当时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基础是农业。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为主,饲养家畜,尤其猪的饲养比较发达,遗址中发现有多处猪头骨,还有陶器猪鬶 。捕猎主要对象是四不像鹿和野猪,捕捞对象主要是黑鲷。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手工业发展,石器、玉器、骨角牙器、蚌器、陶器、纺织、编织等手工业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大量出土的薄胎黑陶器,又称蛋壳陶,手工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还有一件薄胎高柄杯,造型美观镂花精细,上部口盘厚度仅有0.3厘米,虽在地下埋葬4000多年,至今光亮如镜,黑似塑料。据悉,出土文物多数被定为一、二级文物,现被胶州博物馆收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

绘在图中的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_胶州市历史遗迹_大众网

绘在图中的青岛胶州三里河遗址

2013年12月22日 22:48作者:来源:大众网

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在2006年就被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共发现墓葬164座,出土文物 2000多件,很多被定为国家一 、二级文物,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 ,该遗址最先由高凤翰发现,绘在图中,成为后来人寻找遗址的线索。

三里河文化遗址

  山东胶州三里河遗址在2006年就被选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共发现墓葬164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很多被定为国家一 、二级文物,对研究山东地区原始文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该遗址最先由高凤翰发现,绘在图中,成为后来人寻找遗址的线索。

  三里河遗址位于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西侧,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5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下层为距今4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上层为距今4300年前起至3800年前后的龙山文化遗址。

  而三里河遗址的发现 ,最大功臣要数居于南三里河村的著名画家高凤翰。清朝乾隆十年即1745年,63岁的高凤翰浪迹江南14年后丢官病老回到老家南三里河村。一天在村郊田野里挖了一个黑陶罐,即先人制作的陶鬶 (guī古代陶制炊事器具,三个空心的足,有柄喙),便以此写生作了《博古图》,还赋诗一首。这幅图收藏在山东大学,1959年被山大历史系教授刘敦愿发现,从这只陶鬶认定三里河村附近埋藏有史前文化遗址,旋即带着助手来此实地考察,果然掘得几件器物和残片。回校后写成论文发表,向全国透露出信息。刘敦愿踏着高凤翰的脚印“按图索骥”也成为一段佳话。

  分上下两层文化时期

  经过实地考察与研究,由考古研究所和潍坊、胶州文化工作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在1974年和1975年进行两次挖掘,发掘分为3个区,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地层明显分上下两层,在下层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共发现房屋遗迹5处,窖穴31个,墓葬66座;在上层的龙山文化遗存中,共发现窖穴37个,墓葬98座,可能与墓地有关的建筑遗迹2处,出土文物2000多件。

  两个文化层上下叠压的发现 ,再一次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并且明确了青岛、潍坊地区的两种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龙山文化对于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大汶口文化后期有快轮制陶的现象,但只限于小型的少量器物,到龙山文化时期普遍用在各种陶器上,使陶器生产达到一定水平。龙山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黄铜冶炼技术的使用,发现两件黄铜钻形器。

  手工业制作当时已较发达

  三里河遗址是首次被认知的一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若干地域性的差别,属于不同类型。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当时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生活基础是农业。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为主,饲养家畜,尤其猪的饲养比较发达,遗址中发现有多处猪头骨,还有陶器猪鬶 。捕猎主要对象是四不像鹿和野猪,捕捞对象主要是黑鲷。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手工业发展,石器、玉器、骨角牙器、蚌器、陶器、纺织、编织等手工业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大量出土的薄胎黑陶器,又称蛋壳陶,手工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还有一件薄胎高柄杯,造型美观镂花精细,上部口盘厚度仅有0.3厘米,虽在地下埋葬4000多年,至今光亮如镜,黑似塑料。据悉,出土文物多数被定为一、二级文物,现被胶州博物馆收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