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红岛和蛤蜊的那些点滴

2013年12月22日 22:21作者:来源:大众网

青岛人用“gala”这个地域方言,把“蛤蜊”彻底霸占了———似乎蛤蜊就是青岛而生的。 尽管在全世界范围的滩涂上,蛤蜊并非罕见的贝类海产品,但胶州湾是大自然赐予青岛的优良海湾,水质、水流和水量以及海滩所含的有机物质极其适合蛤蜊繁殖生长,可谓得天独厚。于是,吃蛤蜊、喝啤酒、洗海澡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青岛人用“gala”这个地域方言,把“蛤蜊”彻底霸占了———似乎蛤蜊就是青岛而生的。 尽管在全世界范围的滩涂上,蛤蜊并非罕见的贝类海产品,但胶州湾是大自然赐予青岛的优良海湾,水质、水流和水量以及海滩所含的有机物质极其适合蛤蜊繁殖生长,可谓得天独厚。于是,吃蛤蜊、喝啤酒、洗海澡一起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当三者合一的时候,谁都会自问:天堂不过如此吧?

  到青岛没吃蛤蜊,白来一趟。名厨们甚至调理出“蛤蜊宴”,拌、炝、炒、爆、炸、烧、烩、汆汤、制馅……很壮观的一桌,几十种吃法,张扬着无尽智慧。 甚至一些并非青岛土生的人,因为多年在青岛工作生活,也对蛤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感情。逢年过节回老家,总要带上真空包装的蛤仁以飨父老,然后还要介绍这种皮薄肉肥的蛤蜊全世界独一无二———那一刻,他或她好像蛤蜊的“托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先生写的《雅舍小品》中,他不无骄傲地说第一次吃到鲜美的“西施舌”(青岛人习惯称之为沙蛤蜊)便是在青岛。在他看来,蛤蜊“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老舍先生更在他的《蛤藻集》中倾注了对蛤蜊的情感书怀。在青岛的日子,他常常要带自己的小女从黄县路的宅居步行到前海的岸滩拣一些蛤蜊回家。他写过这样的话“出奇的蛤壳是不易拾着的”。

  “初一十五正晌赶,初八二十三两头赶”,这既是渔民收获蛤蜊的口头禅,也是海的臣民挖蛤蜊的规则。观光客到青岛,总能看到一些挽着裤腿、拎着小桶的青岛人在裸露的滩涂上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在乎收获多少蛤蜊,他们的神情里多是对大海的眷恋。观光客被感染了,也加入了赶海队伍,尽管动作生疏笨拙,但攫取的欢乐无法言传。

  2004年城阳区举办了首届青岛红岛蛤蜊节,组织开展了包括文艺演出、健身休闲、经贸洽谈等多种活动,吸引游客7万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近1000余万元;有来自国内外的50余家企业前来洽谈业务,已与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合同金额达1200万美元。

  红岛历史悠久,胶州湾地区近千年的移风易俗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印证,也是青岛最早的制盐业发源地,代表景区就是韩家民俗村。韩家民俗村于2004年开始建设,投资1.2亿元,建于原红岛古盐场和古渔场遗址之上,历时7年的修建完善,蛤蜊节期间,韩家民俗村将掀开神秘面纱对外纳客。目前,景区新建成国学讲堂、盐宗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娘娘殿、商业古街等20余处新景观,走进景区,俨然置身数百年前的渔盐古镇,这里是一处集旅游度假、园林景致观光、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