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栈桥:每寸桥身都是浓缩的青岛
栈桥之于青岛,就像天安门之于北京,作为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它是这个城市最早的码头,与其一起成长,既以“飞阁回澜”位列“青岛十景”之首,又默默见证了百年的荣辱岁月。
清政府胶澳驻防后,1892年在前海修建了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人们称之为铁码头、大码头、前海栈桥等。这是德占早期的栈桥。
“写什么也别写栈桥,许多本地文人哥们都跟我说过”,青岛音乐人、诗人王音说。因为这个题目早已被有名的无名的、岛内的岛外的、职业的玩票的文人墨客给“写绝了、描绘尽了,抒情的一塌糊涂了”。
栈桥之于青岛,就像天安门之于北京,作为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城市地标,它是这个城市最早的码头,与其一起成长,既以“飞阁回澜”位列“青岛十景”之首,又默默见证了百年的荣辱岁月。
无论是德国人、日本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要在这里宣示其对这座城市的“主权”,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修。又以旅游旺季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魅力。
1892年 李鸿章栈桥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恐怕没有比青岛前海湾里这座直通大海的栈桥更能代表这座城市了,王音说“本土人、异乡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她认做青岛的标志,我至今也没遇到一个异议者 ,包括那些好钻牛角尖儿 、好鸡蛋里挑骨头的家伙们。”
栈桥的城市地标地位和给人的震慑,更多的是它浸染的历史神韵,可以说栈桥是与青岛同龄的建筑。1891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这即是现代青岛的建置之始。
总兵章高元率领两营清兵来到青岛后不久,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1892年,运来旅顺船坞工程的剩余钢材在胶州湾建造两座栈桥码头,于1893年竣工。其中一座就是现今的栈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
这座码头原来的称谓很多,有海军栈桥、前海栈桥、南海栈桥、李鸿章栈桥、大码头等。另一座与它相隔不远,长100米,宽6米,位于总兵衙门前方,所以称“衙门桥”亦称“蜗牛桥”、“后海栈桥”。这两座码头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的,是青岛最早的码头。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两座栈桥仅存前海栈桥。谈及栈桥为何曾被称为李鸿章栈桥时,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因为青岛建置是李鸿章的建议。民间的说法是,1894年5月,李鸿章来青岛口视察胶州湾防务时,当时的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根本没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临时修了一个港口,这就是栈桥的雏形,所以被称为“李鸿章栈桥”。1892年与栈桥同时期开建的总兵衙门已经于1959年5月被拆除,栈桥成为青岛百年历史中最有价值的历史遗存。
1931年 回澜阁从此成青岛第一景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栈桥由军事码头改为货运码头。为了满足青岛早期建设所需的大量货物的运输需求,1901年5月扩建了栈桥,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并增铺了轻便铁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
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决定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全面改造。从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投资25.8万元扩建栈桥,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 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种植树木花卉,同时建休息长廊,在南端增建了“个”字形防波堤。
而这次最重要的扩建内容就是在“个”字形防波堤内,新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定名为回澜阁。当时的回澜阁黄瓦朱壁、重檐,二十四根朱色廊柱,亭亭玉立,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游人登上层阁,欣赏大海之气势,看浪花飞溅,哗然有声,往返冲击,因而在当时评定“青岛十景”时,“飞阁回澜”列为十景之首。至此,栈桥才成为青岛第一景观。
当时牌匾上的“回澜阁”三个字由沈鸿烈题写,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民间传说被放在日本东京陆军博物馆内展出,以显示其侵华战争的“成果”。但鲁海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有找到。现在“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1950年 中苏友好阁郭沫若题字变书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回澜阁改为由郭沫若题匾的“中苏友好阁”,在鲁海的记忆中,当时栈桥北端的三角地带还建有中苏友好塔。中苏友好阁归青岛市图书馆管理,设立阅览室。
据鲁海介绍,当时来中苏友好阁的大多是为了游玩、欣赏海景。许多电影也以栈桥、回澜阁为外景地 ;上世纪80年代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青岛的遭遇为原型、李保田和新凤霞主演的电影《闯江湖》中,以回澜阁为背景拍了外景。几年前,归亚蕾、杨子、黄圣依主演的电视剧《静静的栈桥》中,栈桥则是重要的场景地 。
目前,回澜阁一楼内还放置了一块“无字碑”,据回澜阁的老员工介绍,这个石碑一直就立在此处,但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有些人觉得一进门就冲着一块石碑,不吉利,所以在过去的年月里,石碑一直被“雪藏”着,直到2009年才开始公开展出。由于硕大的碑体上没有一个字,至今它的身世、背景依然是未解之谜。
1998年 最大规模整修最高日客流达10万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台风侵袭,栈桥两次被巨浪打断,幸亏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使得栈桥和回澜阁能基本保持着昔日原貌。1985年青岛市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两侧围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
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
1999年6月15日,重建竣工后的栈桥全长394.38米,近十年来虽经大风大浪冲击,但再无大的损伤。记者注意到,各种资料中,对栈桥的长度记载不一,有的称栈桥全长440米。鲁海告诉记者,对栈桥长度有不同的说法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的不含“个”字形防波堤,一是有的从太平路 、中山路计算。394.38米是从桥体至“个”字形两段的长度。
鲁海介绍说,栈桥上用作运货的轻轨一直保留到了新中国成立前,那时候的游人并不是很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胶州湾修建了大型深水良港,栈桥失去了作为港口的使用价值。如今的栈桥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到青岛来必须游览的景点之一,旅游旺季每日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