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峄阳:传说中的青岛神仙

2013年12月22日 16:46作者:来源:大众网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他就是即墨县流亭人(今城阳流亭)胡峄阳。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青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他就是即墨县流亭人(今城阳流亭)胡峄阳。在当地老百姓眼中,他既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家谱、史书上均有记载;同时,他又是当地百姓尊崇的“神”,因他精通周易,料事如神。他饱读诗书,留下数部著作,是当地有名的易学家、理学家;他为人师表,劝人向善,是百姓心目中的圣贤之人;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别人,对穷苦百姓有求必应,不求回报。胡峄阳传说流传至今 ,还被列入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出生:天有异象,道人报喜

  胡峄阳,名良桐,后更名翔瀛,号云屿处士,据清乾隆五年(1740年)《莱州府志》载:“胡翔瀛操履端洁,邃于理学,邑人所称峄阳先生。”虽然他生活在距今 300多年前,但如今在东流亭、洼里一带提起胡峄阳,居民们依然津津乐道。

  胡峄阳是流亭胡氏的第十代,被后人称为十世祖,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被当地百姓恭敬地称呼为“胡三老爷”。他的传奇,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传说明朝崇祯年间,即墨县流亭村胡际泰家生了一个儿子。生儿育女本为常事,但胡家这个儿子降生时却出现了异象。那日清晨,一道霞光直射白沙河,映红了四周,只见一朵朵白云齐集于此,一群群鸟儿也欢叫起来。正在人们议论这奇异的天象时,一朵五色的云彩从东南方缓缓飘来,停留在了流亭上空。只见那块彩云越来越大,一声响雷穿过云际,霞光直射胡家,冲散了一团黑雾。霎时电闪雷鸣,就在此时胡峄阳出生了,于是人们纷纷议论:这个孩子必定不是等闲之辈。果然,没多少工夫儿,胡家门前就来了一位道人,此人仙风道骨,见到胡际泰就连声道喜,原来这是位神仙,特来通知胡家:新生儿不是凡俗之人。道士告诉胡际泰,他的儿子是天上星宿下凡,被霞光打散的黑雾便是妖孽作怪,想阻止星宿投生,得雷神相助将其驱散,从此这孩子便再无大灾大难,而且还会为人师表、造福百姓。

  事实上,胡峄阳的家庭虽称不上书香门第,但家学也颇有渊源。其曾祖父胡文翠明万历年间曾在河南汝宁府西平县任典史,清乾隆、同治版《即墨县志》中,均列其名。至其父胡际泰,虽已致力农桑,但一直继承祖德,诗书相伴,虽然家境每况愈下,但一直注重子女教育,并对胡峄阳寄予厚望。这从他给胡峄阳取的名字上便可见一斑:山东邹县峄山之南有洞,孔夫子曾在此聚徒讲学,胡际泰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也成为通晓诗书之人,于是便给他取字“峄阳”;而峄山周边盛产桐木,古传桐木乃凤凰栖居之吉木,故取名“良桐”,期望儿子步圣人后尘,做崇尚礼仪、品行高洁之人。

  弃考:不满搜身,拂袖而去

  胡峄阳少时就读于洼里,继而深造于崂山古刹慧炬院。早在读书时,胡峄阳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他遍读寺内藏书,与同学共同研讨学业,不仅视野顿开,学业大进,他的品德和情操在这种环境下也得到了感染和熏陶。多年寒窗苦读,清顺治十二年,16岁的胡峄阳终于可以去莱州府应童子试,而这一行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古代人读书多为考取功名,胡峄阳原本也不例外,但当他抱有满腔热情赶到考场时,却发现来自全府各地的应试考生站成一排,等待着监考官搜身检查。原来古代科考一考就是三天,而考试内容则是写文章,为了防止学生携带书籍、小抄入场,监考官都会要求考生脱掉衣服进行全身搜查。胡峄阳见状大怒,认为这是对读书人的侮辱,愤然道:“执事为国家求贤,奈何窃盗相视!”然后拂袖离场,弃考而去,发誓从此不复科考。

  如今看来,按照胡峄阳的才学造诣,如果出仕必能做个好官,但他一身傲骨,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虽一世清贫,但也换得“悠然自适”。如没有了日后的游历、修行,也不会有“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名言存世,更不会有诸多的易理著作流传下来了。

  成就:精通易经,著书传世

  胡峄阳从莱州府返家后,便开始潜心研究《易经》,他将家门前的清溪命名为柳溪,溪边遍植柳树,以此作为精神寄托。虽然不再考取功名,但胡峄阳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浪费,他一生教书育人、引人向善、不图外财,深得百姓厚爱。“一介不取,一介不与”是胡峄阳坚守的持身之道,意思是:不该自己得的,哪怕再少,也不能拿;不好的事情,哪怕再小,也不能去做。从胡峄阳的这首自赋诗中,后人也能感受到他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君子情怀:“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笑语山妻解此否?君勿负,柳溪柳。”

  胡峄阳一生著作颇丰,共有十部著作传世。其中不仅包含《易象授蒙》和《易经证实》这样的易理著作,还有随笔语录《柳溪碎语》处处散发着智慧的光彩,散文集《寒夜集》抒发个人情怀,以及教诲处世礼仪、孝道持家的《竹庐家聒》。虽然《即墨县乡土志》、《灵山卫志》、《崂山县志》、《青岛市志·崂山志》、《城阳区志》等先后都对胡峄阳的生平行状或传说进行记载,但对他晚年的游历足迹却并未详述。胡氏后人可以肯定的是,胡峄阳曾先后在流亭和即墨县城教书,至于后期他云游天下,结交高人逸士,四处为黎民百姓救苦解难,则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多为当地百姓口口相传,让这位高人的一生更富神秘色彩。

  那句“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便是胡峄阳多次游历崂山,根据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据东流亭胡氏第二十六代、73岁的胡维君介绍,胡峄阳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原因有三:一是崂山一带地处沿海,季风性气候带来的降水明显,不会有太大的旱情;而崂山一带的河流,由于地势的原因,水急流短,易于泄洪,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涝灾,这种自然条件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灾害,因而必然是“大歉不歉”;此外,崂山一带偏安一隅,并非兵家必争之地,很少有战事兵祸,自然就是“大乱不乱”。胡维君还表示,在“大歉不歉”和“大乱不乱”两句之后,其实胡三老爷还说了一句“就怕倭寇上岸”的预言,而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句也得到了印证。

  修行:云游四方,空冢成迷

  由于钟情理学,所以胡峄阳的某些思想便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久读于崂山的慧炬院,他便与百福庵的道长蒋清山私交甚好,而蒋清山学识渊博、诗书俱佳,所以胡峄阳每年都会到百福庵住读一段时间,与挚友谈经论道。传说他还曾在即墨东南海上千里岩岛修行,但几年前为追寻祖先遗迹,曾有胡氏后人亲自去过千里岩岛,发现那是个乘快艇都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孤岛,岛上无人居住,虽有山洞,但洞内的水位已经过膝,无法想象几百年前胡峄阳一人是怎样出入此处,并在此独自修行的。

  胡峄阳生于 1639年,卒于 1718年,他去世后同样给后人留下诸多谜团。清朝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其“年七十余预知死期,无疾而逝”。胡峄阳去世后,被葬在流亭村北东大茔,曾建有墓碑。但有人说,此墓其实只是胡峄阳的“寿坟”,即衣冠冢,他真正去世的地方是千里岩岛,还有传说称胡峄阳根本就没有死,只是到了时间羽化成仙了。各种传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1965年流亭村集体迁坟时,村民们才惊奇地发现胡峄阳的坟冢里空无一物,就连作为衣冠冢应有的少量遗物都没有。因为胡峄阳一生清贫,且墓穴没有损毁迹象,所以排除了墓葬被盗的可能,这就让胡峄阳的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据胡维君介绍,后来胡氏子孙们又得到线索,说即墨石棚水库附近有个无影山,那里也有一处胡峄阳的坟墓,于是一行人连忙赶去查看。但到那里才发现,无影山只能算作是个小土丘,上面连棵树或者大点的石头都没有,阳光照上去没有能成影的东西,更别提坟墓了。直至现在,胡峄阳究竟葬在哪里还是个谜。

  传奇:胡三老爷是怎样炼成的

  在城阳东流亭社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几乎每一个村民都能说出几个关于胡峄阳的传说。虽然他们都能清晰分辨出哪一些是神话故事,哪一些更为真实,但他们还是愿意崇拜这样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人物,每逢节庆不光是胡氏本族,其他姓氏的人也会挤到胡公的祠堂上一炷香。如今,城阳区更是斥资2600万元打造胡峄阳文化园。

  翻阅胡氏家谱,胡峄阳的部分并没有比其他人占据更大的版面,简单的记述让他看上去像其他胡氏的先人们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流亭这个地方古时候不是没有出过名人,但为何只有此一人被百姓推崇为神,至今被人信奉?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找到更为理性的解答:胡峄阳或许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但他饱读诗书却没有为官,而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身处底层社会这两个条件并存的时候,就为百姓崇敬他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他精研易理,明察天地之象,一方面他又会以广阔的视角观察社会,辨析群生百态,这就让他能将掌握的知识和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准确的预测与判断,这样,一个料事如神的“胡三老爷”也就诞生了。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