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石村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蛤蟆在青岛修炼成精,经常出来祸害当地百姓,当地人苦不堪言。天庭得知此事后,玉皇大帝便把下凡除妖的任务交给了二郎神杨戬。于是二郎神手持斩妖宝剑,跨天马来到凡间,在今湛山处找到了蛤蟆精。二郎神上前连斩两剑,却都被蛤蟆精脱逃,但这两剑却砍出了如今的大湛(斩)山和小湛(斩)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大蛤蟆在青岛修炼成精,经常出来祸害当地百姓,当地人苦不堪言。天庭得知此事后,玉皇大帝便把下凡除妖的任务交给了二郎神杨戬。于是二郎神手持斩妖宝剑,跨天马来到凡间,在今湛山处找到了蛤蟆精。二郎神上前连斩两剑,却都被蛤蟆精脱逃,但这两剑却砍出了如今的大湛(斩)山和小湛(斩)山。
蛤蟆精逃脱后,沿今浮山所经大尧东山来到今徐家村东山,躲在一块大石头后边,二郎神驾天马随后追到,蛤蟆精突然从石后跳出,从背后袭击,在天马屁股上狠狠咬了一口,二郎神回身一剑,蛤蟆缩头闪过,宝剑走空劈在那块大石上,将大石劈为两半,后来人们称此石为南劈石。
蛤蟆精见状大吃一惊,扭头便逃。由于天马受伤,二郎神将天马拴在山顶上,提宝剑继续追了下去,在今河马石村西山追赶上蛤蟆精,蛤蟆精自知今天难逃一劫,便回过头来与二郎神展开殊死搏斗。于是,双方在此地你来我往战了个天昏地暗。不知打了多久,最后二郎神终于将蛤蟆精杀死,其鲜血染红了山坡,远看红彤彤的一片,因此,人们便称此山为洪(红)山坡。二郎神斩了蛤蟆精后,回头去找到他的天马时,只见天马卧在山岗上,因屁股被口中带毒的蛤蟆精咬了一口,所以屁股都烂了,固此,人们称此山顶为马烂顶。再说蛤蟆精被杀死后,尸首经年久风化,变成了一块巨石,形似蛤蟆,所以后人将此石称为蛤蟆石。
虽然如今已经盖起了高楼大厦,但问起关于村名的传说,上点年纪的马姓居民,都能绘声绘色地说上几句。“这河马石村,原本叫蛤蟆石,后来是因为这名不好听,所以才改名叫了河马石。”在河马石住了一辈子的马效海今年55岁,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时常会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洪山上的蛤蟆石玩,“那石头差不多有十二三米长,五六米高,远远看上去就像只张着嘴的大蛤蟆。”
传说沈鸿烈让蛤蟆石改了名神话传说虽然引人入胜,但追溯起河马石村真正的来历,史料亦有记载。据1990年4月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崂山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马氏从云南迁下疃,再迁此立村,因村旁曾伏一罕见的大蛤蟆,取村名蛤蟆石,后演化成现名”。而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纂修的《即墨马氏家谱》则清楚地交代了马氏一族的详细资料:“马氏自元朝时世居即墨,传说先祖来自云南,时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先祖从官任侍郎之职,名字失传。自马进泊祖开始占居即墨下疃村,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子马玉,次子马仕亨,仕亨无嗣。”书中记载马玉有五子,其四子马波海一支正是最早居住于河马石村的家族。
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03年,马波海携全家从即墨下疃村,来到位于浮山北侧的今河马石这个地方,发现这里东有一条以浮山为源头顺流而来的小河,河水潺潺,两岸杨柳成荫;南与浮山相望;西有大山,山林茂密;北是一片平川,真是天赐宝地,世间佳境,始祖决定在此定居,立村发展。因见西山旁边有一罕见的巨石,形似蛤蟆,因此,始祖便取村名为蛤蟆石村。
至于蛤蟆石村什么时候改名为河马石村,老河马石的村民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清朝时就有村民觉得此名不雅,所以建议另取村名;但大多数人更认同河马石这个名字是更改于民国。现任河马石实业总公司党总支书记马贵竹对村史颇有研究,他表示这村名的更改还与时任的青岛市长沈鸿烈有些关系。“民国二十一年,也就是1932年,沈鸿烈来青岛当市长,得知了蛤蟆石这个地名觉得不好,所以让村子改了名字。”马贵竹介绍,因为过去河马石村东头有条河,村民们祖祖辈辈临河而居,再加上这村里的人又大都姓马,所以另更村名为河马石村,同时又盖了蛤蟆石的谐音。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