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马公祠始末
东平州城北门里“父子状元坊”西侧原有一座叫作“马公祠”的古建筑,然而,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却荡然无存了。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宋谏议大夫、殿中侍御史马伸而建。马公祠落成后,至明、清再至民国,屡有修缮,它规模不大,却是州城中数得着的古建筑之一。生活在州城中的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者,都对它记忆犹新。
东平州城北门里“父子状元坊”西侧原有一座叫作“马公祠”的古建筑,然而,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却荡然无存了。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宋谏议大夫、殿中侍御史马伸而建。马公祠落成后,至明、清再至民国,屡有修缮,它规模不大,却是州城中数得着的古建筑之一。生活在州城中的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者,都对它记忆犹新。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这马伸是什么人?后人为什么纪念他?史载:马伸字时中,东平人。宋绍圣四年进士,初为成都郫县丞,后为西京法曹。靖康初年,经朝中大臣孙傅举荐被朝廷委以监察御史重任。后来金人南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掠,金人立张邦昌(1081-1127)〔北宋末叛臣。伪楚皇帝。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东光)人。〕为伪楚皇帝。32天后金人退去。马伸带头具书要求张邦昌迎元帅康王赵构以振兴宋室,收复夫地。其书大意是:“你原是宋朝辅臣,因金人势大而屈从之,而现在金人已退,你不能忘却大义!不能忘却国君!而应当尽人臣之道,以国家社禝为重。今康王在外,应当派员联络,率群臣以迎之,进而立为大宋皇帝,以统天下……你如不用此计,时间长了,天理不容,民心难欺,今九庙在天,万无成理!我不能跟着你当大宋叛臣。”从以上言语不难看出,马伸是个大忠臣,坚持不向金国投降。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由于他带头反对以张邦昌为首的少数投降派通敌叛国的罪行,群臣一致响应,人民更是响应。因此迫于朝野压力,张邦昌不得不派员迎康王赵构即皇帝位。如此一来促成南宋王朝的建立,暂时保住了宋朝半壁江山。赵构即位后,封马伸为殿中侍御史,并奉旨巡抚湖北、广南两地。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黄潜善、汪伯彦有不法行为,于是综合十七条上奏皇帝,皇帝认为所奏不实,将马伸降到濮州监管酒税。当时的个别朝中大臣仇视马伸,必欲杀之而后快,于是催马伸速去上任。马伸毅然背起行李去上任,结果死在半路上。有人认为是黄潜善谋杀,与马伸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对他的死感到悲痛。后至绍兴初年朝廷终于为他平反昭雪,并追赠谏议大夫。
马伸不但是个忠臣,还是个程学研究者。说起马伸学习程学那还是在北宋崇宁年间的事。他当时正任西京法曹,想弃官跟程颐学习,程颐不同意,他对程颐说:我能得到您的学问,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遗憾,况且也死不了。”程颐见他很有志气,遂将《中庸》传授于他。后来马伸学有所成,并成为哲学界有影响的人物。现在在州城发现的原嵌在马公祠墙上的一块横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文如下:朱子(即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婺源人。)古父云,东平王台云辳小溪之滨有景叔何君,得程子《中庸》之学于东平殿中侍御史马伸。□以马□□羲阁于朝久□君信其说,马公得何君而愈显。故南朝(指南宋)之为程学者,始知有东平先生马伸之传焉。落款为巩景岠敬,下无刻碑时间。该碑长81厘米,宽40厘米,厚18厘米。行出共12行,行7-9字不等共计85字,每字大3厘米。为近年在州城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行书碑,从其字迹来看,颇有二王风格,可以作为初学行书者的范本。遗憾的是:一是碑面已被人破坏,少数字看不清楚,二是笔者不知巩景岠为何许人也,查遍州、县志未见著录。但该碑文证实了一个问题,就是说马伸在当时确属哲学界公认的学者。
马公祠自明嘉靖年间落成至清及民国,其间共存在了400余年。民国元年,东平县政府将马公祠建成初级小学堂,后又改称为西菜园小学第四分校(校部在真武庙),直至四十年代中期才不再作为小学而闲置起来,解放后在土改运动中将其划给了牌坊大队作为民居。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们将马公祠里的古旧房屋当作“四旧”扒掉了。因此这座古建筑在人间完全消失了。□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