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十大名泉
2012年11月10日 09:11来源:东平网
亦名“七女津”,位于东平县老湖镇北部水牛山西麓的九女泉村中。 泉水原在一石坎内喷涌而出,清澈甘甜,常年不涸,古时因此处山峪茅草丛生,故名“茅峪泉”。 现在这眼神泉仍泉水旺盛,每逢春季天气干旱时,周围的群众则就近取水点种农作物,免去了劳役之苦。
灵泉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沟流村北的凤凰山之阳、灵泉寺后东北角。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平州志》载:“寺内有泉,祈雨辄应,故名”,寺亦即由泉而得名。山泉常年叮咚作响,富神灵之气,景致极为秀丽优雅。明初一赞诗曰:“闻说招提自补陀,凤凰山秀拥清螺。龙泉分派通灵窍,老树参天挖薛萝。罗汉洞深云雾合,索公岩古第允多。摩崖试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永不磨。淮南癸庵书。正统丁卯七月予因通历山麓,疏灵泉源,过东平州寓,灵泉禅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纪胜览。”
灵泉四周有围墙,泉眼处用石头砌成一口边长0.5米的方形井,可供人、畜用水。
芦泉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南部的芦泉屯村东。它因居于芦山脚下,故名芦泉。距县城 9.5公里。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平州乡土志》载:“芦泉,距治所东北三十里,源出义和保芦山之阳,汇诸泉水西入王家河子,南至河口入大清河,即北沙河也。”
芦泉属上升泉。泉水最大流量 0.5立方米 /秒,最小流量 0.01~0.02立方米 /秒,不仅可供人饮用,而且还可灌溉田地。“芦泉喷珠”为东平旧八景之一。
1955年,国家曾在此投资建成自流灌溉工程,用以发展农田生产。1958年,又利用芦泉水源建成小型水力发电站 1座,装机为 10千瓦。1960年,再建扬水站 1座,装机为 90马力。
清泉
位于东平县大羊乡尚庄村西杨山之阳的清泉寺内。据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平州志》载:“清泉寺,旧志作杨山口寺,在县治东北三十里金螺山下,去杨山迤东三里许有清泉,水甚甘美,因以清泉名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重修。”解放初曾在该寺旧址上建麻疯病人医院,今已废。
为妥善保护和利用清泉,当地群众为其专门建起了小屋,并将泉水用水管引出来,供人们饮用和灌溉。
茅峪泉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二洪顶山脚下。
泉水原在一石坎内喷涌而出,清澈甘甜,常年不涸,古时因此处山峪茅草丛生,故名“茅峪泉”。茅峪泉东与东南山半腰处,还有两泉,为季节泉,每逢雨季来临时,泉水便喷涌而出,吐珠散玉达十多米远。两泉与山脚下泉水交汇于一处,如万马奔腾,一泻而下,使山谷发出“轰轰”响声,让人惊魂骇魄,其景蔚为壮观。
20世纪 70年代,屯村铺村将茅峪泉开凿并围建成池,使之成为阔十余米、深近二十米的泉池,并筑渠引于山下,成了灌溉山下田地的重要水源。
茅峪泉下曾发现龙山、岳石文化古人类居落遗址,可见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此倚泉而居、生息繁衍。山上有著名的北齐僧人安道一书写的摩崖刻经,1400年前,这里有处规模不小的佛家寺院。
中套泉
位于东平县接山乡中套村西北。此泉为上升泉,最大流量 0.05立方米 /秒。春旱季断流,夏、秋、冬泉水可渗水地表。现建有扬水站 1座,装机 50马力。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东沟流村北的凤凰山之阳、灵泉寺后东北角。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平州志》载:“寺内有泉,祈雨辄应,故名”,寺亦即由泉而得名。山泉常年叮咚作响,富神灵之气,景致极为秀丽优雅。明初一赞诗曰:“闻说招提自补陀,凤凰山秀拥清螺。龙泉分派通灵窍,老树参天挖薛萝。罗汉洞深云雾合,索公岩古第允多。摩崖试看唐碑碣,千古英雄永不磨。淮南癸庵书。正统丁卯七月予因通历山麓,疏灵泉源,过东平州寓,灵泉禅寺公暇偶求一律以纪胜览。”
灵泉四周有围墙,泉眼处用石头砌成一口边长0.5米的方形井,可供人、畜用水。
芦泉
位于东平县梯门乡南部的芦泉屯村东。它因居于芦山脚下,故名芦泉。距县城 9.5公里。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平州乡土志》载:“芦泉,距治所东北三十里,源出义和保芦山之阳,汇诸泉水西入王家河子,南至河口入大清河,即北沙河也。”
芦泉属上升泉。泉水最大流量 0.5立方米 /秒,最小流量 0.01~0.02立方米 /秒,不仅可供人饮用,而且还可灌溉田地。“芦泉喷珠”为东平旧八景之一。
1955年,国家曾在此投资建成自流灌溉工程,用以发展农田生产。1958年,又利用芦泉水源建成小型水力发电站 1座,装机为 10千瓦。1960年,再建扬水站 1座,装机为 90马力。
清泉
位于东平县大羊乡尚庄村西杨山之阳的清泉寺内。据清光绪七年(1881年)《东平州志》载:“清泉寺,旧志作杨山口寺,在县治东北三十里金螺山下,去杨山迤东三里许有清泉,水甚甘美,因以清泉名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重修。”解放初曾在该寺旧址上建麻疯病人医院,今已废。
为妥善保护和利用清泉,当地群众为其专门建起了小屋,并将泉水用水管引出来,供人们饮用和灌溉。
茅峪泉
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二洪顶山脚下。
泉水原在一石坎内喷涌而出,清澈甘甜,常年不涸,古时因此处山峪茅草丛生,故名“茅峪泉”。茅峪泉东与东南山半腰处,还有两泉,为季节泉,每逢雨季来临时,泉水便喷涌而出,吐珠散玉达十多米远。两泉与山脚下泉水交汇于一处,如万马奔腾,一泻而下,使山谷发出“轰轰”响声,让人惊魂骇魄,其景蔚为壮观。
20世纪 70年代,屯村铺村将茅峪泉开凿并围建成池,使之成为阔十余米、深近二十米的泉池,并筑渠引于山下,成了灌溉山下田地的重要水源。
茅峪泉下曾发现龙山、岳石文化古人类居落遗址,可见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此倚泉而居、生息繁衍。山上有著名的北齐僧人安道一书写的摩崖刻经,1400年前,这里有处规模不小的佛家寺院。
中套泉
位于东平县接山乡中套村西北。此泉为上升泉,最大流量 0.05立方米 /秒。春旱季断流,夏、秋、冬泉水可渗水地表。现建有扬水站 1座,装机 50马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
热点图片
>查看更多美图<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