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早期机关党报——《胜利小报》

2012年11月12日 13:50作者:彭广德来源:东平论坛

11月,工委领导下的东平抗日救亡协会成立,并编印《抗日救亡报》散发张贴,编辑工作由协会常务委员于林甫负责。 由于条件所限,《胜利小报》是油印小报,刚创办时在东平县城(现州城镇驻地)有个固定场所。

  我县党组织自成立起就重视宣传工作。1937年10月,直属中共山东省委的东平县工委成立,万里任书记,于林甫任组织委员,孟子明任宣传委员。
  11月,工委领导下的东平抗日救亡协会成立,并编印《抗日救亡报》散发张贴,编辑工作由协会常务委员于林甫负责。后来,我县又曾先后办过《土地改革》、《扩军导报》,但都是由于工作任务的需要而临时出版发行的。真正明确定位为中共东平县委机关报的是1946年底创办的《胜利小报》。
  1946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将内战烈火烧到郓城、巨野、嘉祥、南旺一带,我解放区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特别是张风集阻击战,更是有力地杀伤了敌人,鼓舞了我县军民的士气。由于前线战况都是由《冀鲁豫日报》传送,而县城接到报纸最迟也需要三天的时间,如何把前方胜利的消息、干部群众参战以及支前的好人好事及时地传达给东平县人民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李峥和县委机关党支部书记李宗时经过商讨,向县委副书记王相辰提出了自己办报的设想,得到王相辰同志的支持,他们共同给报纸起了名字——《胜利小报》,寓意革命斗争形势虽然艰苦,但终究会取得最后胜利。办报的指导思想是为战争服务,主要报道我军的胜利消息,坚定信心,鼓舞斗志;交流人民群众对敌斗争、参战支前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宣传好人好事;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帝国主义发动内战,残害人民的罪行。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在李峥同志写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胜利小报》是县委的机关报。
  由于条件所限,《胜利小报》是油印小报,刚创办时在东平县城(现州城镇驻地)有个固定场所。当时没有油印机,用钢板、铁笔和蜡纸刻好内容,用滚筒在一块玻璃板上印刷。报纸由宣传部长李峥直接负责,负责编印的只有两个人,李宗时负责编辑稿件,县委负责文印的贾润卿负责刻蜡版和印刷。他们画好版样,将刻好的蜡纸用浆糊粘在玻璃板上,等浆糊干了就开印,一张蜡纸只能印一、二百份,等油墨干了,装好信封,由交通班分送东平的各区。时任县委书记的王玉珍非常关心这张小报,他常常帮着出题目,对一些重大题材还提出具体写作要求,有时还同编印人员一起糊信封、分发小报。王相辰接任县委书记后,还亲自为报纸在头条位置设计了一棵心型的图案,中间题上了坚持对敌斗争、保卫胜利果实的文字,对鼓舞东平人民斗争志气起了很大作用,直到敌人进占东平县城的前几天,他还要求报纸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1947年秋,县大队在夹河村与敌人打了一仗,时称夹河战斗,五区民兵中队在莲花湾配合参战,在这次战斗中,五区民兵英勇善战,区武委会副主任王广茂每次都身先士卒,表现突出。也就在这次战斗中,李峥的背包带被敌人的子弹打断,受了一惊,但他打完仗马上对五区民兵和王广茂进行了采访,并很快在《胜利小报》上登出了《五区民兵呱呱叫,阵阵离不了王广茂》的消息。
  国民党部队占领东平县城以后,报纸随县委、县政府转移到了乡村。因为县机关和部队每天晚上都要行军转移,许多笨重的物品被迫丢弃,《胜利小报》编辑部只剩下了一个滚筒,黑、红两缸油墨,一筒蜡纸,一捆毛边纸和几支刻蜡纸用的铁笔和一块钢板。随着斗争形势的严峻,县委机关的同志常分散行动,贾润卿和李宗时也常常不在一起,办报遇到了很大困难。虽然后来的县长袁舒从县政府财政科借来一位会刻蜡纸的同志,由于没有了玻璃板,印报也变得更加困难。于是,他们就找平面桌和板面代替玻璃板。然而,在农村,找十分平整的桌子也很困难,有时只能用那些相对平整的板面,结果由于桌面不平,滚筒轧过去纸上黑一片白一片,造成了许多浪费。后来,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到地主家借用他们的桌子印报,由于地主家的桌子相对较好,印报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那段时间,《胜利小报》先后在东平的焦村、毕庄、小下陈庄、尚庄、古台寺、李圈、后亭、南城子等地印刷,甚至还在小陈庄挖过地洞,以备情况紧急时使用,虽然条件艰苦,但《胜利小报》却从未间断,它所传递出的消息,对东平人民了解时局,坚持对敌斗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一直坚持到东平全境解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