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回族习俗
泰安的回族主要聚居在泰城的水东河西(指泰城西溪河东的北新街,河西的清真街),城东的五庄院(指泰安城东的五个回民村庄,芝田、岳庄、岗上、二十里铺、孙家庄)和其他回民庄子。人口:三万余人,信仰伊斯兰教,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均使用汉语、汉文。长期以来,当地回民同汉民交往密切,和睦相处,但其婚嫁礼俗,一直保持着穆斯林的民族特色。
1、婚嫁礼俗
泰安的回族主要聚居在泰城的水东河西(指泰城西溪河东的北新街,河西的清真街),城东的五庄院(指泰安城东的五个回民村庄,芝田、岳庄、岗上、二十里铺、孙家庄)和其他回民庄子。人口:三万余人,信仰伊斯兰教,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均使用汉语、汉文。长期以来,当地回民同汉民交往密切,和睦相处,但其婚嫁礼俗,一直保持着穆斯林的民族特色。
解放前,泰安回族绝大多数经济贫困、文化落后,早婚现象严重;因受地域和人数的局限,回民远缘婚配的很少,多是亲连亲,或姨娘亲,或姑舅亲(但姑家的闺女不能嫁给舅家),实在找不上媳妇的只好换亲(甲的妹妹许配给乙的弟兄,乙的妹妹许配给甲的弟兄,这种婚配方式叫换亲)。一门亲事,大致经过提亲、订亲、结婚、回门、认门等五个环节。
提亲:过去回民不兴自由恋爱,而是请媒人提亲。媒人多数是妇女,很少有男的。“一家女百家提”,有的男方家长相中了谁家的闺女,就托熟识这家的媒人去提亲;个别的也有女家主动找媒人提亲的。媒人来提亲后,这家的家长经过同亲朋商量和周密的考虑,根据对方的条件,既不征求儿女意见,也不让他(她)们见面就可定婚。择偶条件主要是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和人品,不大考虑文化和长相。
订亲:经过提亲,两家父母口头定了婚,这还不算数,必须形成文字,双方请人写好“大柬”,并选一个吉庆日子(主麻)换柬订亲。订亲日除凡雷(禁月)外,在哪个月都行;除主麻五天(即星期二)外哪一天都行,但必须是双头日子。双方商定了订亲日后,分别请人在自家写一张大柬。同时,双方各请两位男的作订亲人,订亲日,双方订亲人出面换柬。订亲这天早晨,双方订亲人必须先到清真寺沐浴(洗勿思),然后,男家的订亲人带六尺红布,包上大柬、头面手饰(坠子、镏子、镯子之类)、衣服等送到女方家去,交付女家。女家请男家订亲人吃一顿便饭(有的不吃)。饭后男家订亲人领着女家订亲人,带上女家大柬到男家去作客,男家则好茶招待。饭时,先点细,后行筵。筵席间烟酒不动,忌吃水饺。订亲男家得送财礼。过去多送山羊一对,还有送大牛的,也有送衣服、纺线车之类的。
结婚:订亲之后,结婚日期由男家选定。结婚要选吉庆日子,一般选在双头日的主麻,而 凡雷和斋月本能娶亲,选定结婚日子后,男家要出个喜贴通知女家,并送给女方四身或六身好衣裳,有的还送给女方嫁妆(结婚前夕再抬回男家)。结婚前一天晚上男家要给女方送身催妆衣(棉的)。
结婚前一天男女新人都得沐浴。然后男家请阿訇上喜林,阿旬在祖林里念古兰经。上林回来后在家做“知感”、备筵席,请阿訇念古兰经首章,毕,开席,参加坐席的有阿訇、乡老、长老、女家男宾等人。这些人事前都得到清真寺里沐浴。席上仍是烟酒不动,菜是大鸡、鱼、牛肉等,非常丰盛。饭是白面馒头。席后,阿訇领着乡老、贵宾等人做都阿(祈祷)。晚上必须备好新笔、新墨、新红纸,为次日(结婚日)晨写伊扎布(结婚证词)使用。
结婚这天清晨2—3点钟,女家派出女客护送新娘。送女客一定是全美人(全美人:夫妻双全、儿女齐全的人称全美人),一般是两个老太太,两个妹妹(或两个史弟)。男家的迎客人也得是全美人,一般是老巴的两男两女。新娘子在娘家临行(坐轿或坐车)前要吃上轿饺子(素馅的。);到了婆家下轿(或车)后,新人要喝下轿面(新媳妇从娘家带来的生面条)。下轿时由娘家哥(或叔)抱轿,即新娘子屈膝跪在抱轿人的怀里由抱轿抱进洞房。此时,两位女迎客人迎着新人撤栗子果(枣、栗子、花生),闹新房的人嘻笑、打闹着呼拉抢光。接着请阿訇来写依扎布。此时,一对新人双双跪(或站)在阿訇面前,虔诚、幸福地聆听。依扎布大意是:结婚是圣行,夫妻要终生恩爱,祝愿双方婚姻美满幸福。新人接过依扎布后,男女双方分别给阿訇封喜钱、道安,男方还要给女方封卡宾(给女方金钱一对)。毕,阿訇当众撤栗子果,闹房的、贺喜的,又是一阵嘻笑抢光。接着就是候客;筵席尽量丰盛,鸡鱼牛肉,大碗大盘;气氛尽量活跃,吉庆话儿大说大啦。直到说足吃饱,方才散席,送客归家。
回门:新媳妇回娘家的亲友家叫回门,俗称“叫三日”。“三日”有“当日三”和“三日三”两种。“当日三”是娘家的亲友在结婚当日来叫新媳妇,并当日送回婆家。新媳妇临行前由婆家人(女的)为其绞脸(绞脸:又叫开脸,用线绳子开绞脸上汗毛),待新媳妇梳洗完毕,便领其回门。“三日三”是婚后第二天叫,第三天送。送新媳妇时娘家送客人一般有两位男客,另外还有娘家母、婶、嫂等女客,男家陪客相应搭配。坐席时新郎到席间来作揖、让菜,娘家人当即送礼品:衣料、扎腰、鞋(忌袜子、手巾)、钱等。
认门:结婚后六天之内婆家嫂子领新媳妇到同族本家挨门挨户去叩头,这叫认门。认门前“三天里头无大小”,即大伯哥、叔公公等长辈均可闹新房。闹房时大伯嫂子要给新娘妇扫炕,边扫边念口溜,诸如:
新条帚,扫新炕,
过年生个胖儿郎。
新条帚,扫新床,
千万孝敬婆母娘。
闹房顺口溜是快嘴的嫂子即兴编排的,语言是恢谐的,声调是活泼的,直逗得贺喜的人们一阵阵发出爽朗的笑声,直闹得新人心里花儿一样的美,蜜枣一样的甜。
2、传统节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节日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查阅。伊斯兰教历亦称希吉莱历、回历、回回历。以希吉莱为纪元,系纯阴历。其计年方法是:太阴园缺一次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单月三十日,双月二十九日,不置闰月,全年共三百五十四天。由于伊斯兰教历以日落为一日之始,故教历与公历、农历的换算上,常有一日之差。
伊斯兰教文化对中国穆斯林影响颇大,泰安回族每年也过这三大节,但其过法,与教义规定并非完全相同,而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和地方色彩。
1)开斋节
伊斯兰教规定,成年的穆斯林每年于教历九月(莱麦丹月)斋戒一月,其月首以见新月为准,见月后即进入斋月,俗称“入斋”。每年斋月最后一天看月,见月后的次日即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开斋节”,系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中国穆斯林俗称大开斋或肉孜节。
这个节日是回民的第一大节,国家非常重视,节前半个月,各地粮局便按人口供应补助油(花生油),节日时回民职工放假一天。家家户户进行卫生大扫除,张贴“都阿”(吉庆语),大人孩子更换新衣,嘻笑颜开,一派隆重的节日气氛,致使当地汉族群众认为这是“回民年”。
节日前夕各家的家庭主妇,认真刷洗好吊罐,进行沐浴(俗称“换水”);次日——节日清晨,沐浴过的家庭主妇们早起搅面、做油香。搅面时,工具要洁净,言语要吉祥,心底要虔诚。干净利落的妇女们,挥动有力的臂膀,搅杠在面盆里舞动,直和得面儿软而不沾盆,扯起来长而不断丝,甩下去弹得面盆冬冬响,更是增添了节日气氛。早饭后,男人们都到清真寺里去作礼拜(近年来妇女也有去的)。礼拜前先到沐浴室进行沐浴,浴后到大殿里听阿訇讲解教义。教义大抵是规劝穆斯林们要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诸如;勿食不能入口,赃物不得沾手,防范偷盗,戒绝烟酒……等等,反对道德败坏。
礼拜毕,穆斯林们互道安宁。解放后还增添了悼念革命烈士的项目,祈求真主升高他们的品位。之后,乡老们陪同阿訇到烈士陵园去扫墓,群众有的还到祖林里去上坟,寄托对死者的哀思。扫墓归来之后,开始互送油香。油香,这是穆斯林的一种高雅食品,专供敬奉真主而做,所以过去只能在本族群众(穆斯林)中传送。现在,许多人也把它送给尊重回民风俗习惯的汉民(或其他族)朋友,以示对于友谊的敬重。
晚上,张灯结彩,欢送佳节。
2)古尔邦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牲”。中国穆斯林亦称“宰牲节”、“忠孝节”、或“小开斋节”。相传先知伊卜拉欣夜里做了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以此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他的儿子遵命俯首,伊卜拉欣欲执行时,安拉又命他以羊代之。伊斯兰根据这一传说,便规定每年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宰牲节。
每到这一节日,当地回民群众每家派一人到寺里去:先沐浴,后补拜,以示纪念。会礼之后方可宰牲。宰牲主要用牛羊两种,也有宰鸡鸭鹅的。凡是要宰的牛羊鸡鸭鹅,一律要肥壮丰润,如牲身有伤、缺、病、瘦便不适用。有条件者最好一家独宰一头牛,否则牛至多七户至九户一头,羊只能一户一只,鸡鸭鹅多寡不限。若到宰牲节还未买到合乎条件的牛羊,一定在三天之内买到,因为宰牲限于三日。宰牲最好自家亲自宰,或请阿訇宰,切勿委托屠人行宰。宰时应断其三管,即气管、血管、食管。倘少断一管,即不合用。宰刀要锋利,可减少牲畜痛苦。买来的牲畜要好好喂养,不可伤取毛奶,宰时要缓缓捆绑,轻轻推倒。宰的肉分做三份:一份散给终年不得肉食的穷人(现散给“五保户”),一份送给亲友,一份留作自食。能将多数散给困难户更好。以此表示穆斯林“宰牲济贫”的诚心。
3)圣纪
圣纪即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穆罕默德是阿拉伯麦克人,生于古阿拉伯太阴历象年元年(公元571年)三月十二日。相传教历十一年(公元632年)三月十二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时间,故又称该日为“圣忌”。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办“圣会”。泰安回族一般群众不过此节,仅清真寺里宗教界人士逢节在寺里召开“圣会”,以此纪念。
3、丧葬礼俗
泰安回族的丧葬礼俗基本遵循伊斯兰教“葬唯从俭”的传统。“三日必葬,葬唯从俭”,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披孝。葬礼程序为:洗、穿、站、埋等三项副天命(“法雷则·齐法耶”)。具体做法如下:
亡人临终,其家属先请阿訇来家作韬白(悔过)。
亡人断气后,家属到清真寺将水板抬来,按子午线方向放置。然后将亡人行下来,赤身安放到水板上,头北、脚南、面西,用一块洁净白布(一般为9尺)将其全部盖好。灵室内点燃安息香,此香内芯由竹棒制成,亦可用卫生香代用。此时,孝眷在水板旁守灵,随之亲友、街坊来灵前吊唁。亡人孝眷给亲友、街坊长者下跪(不叩头)。当天亡人家做油香(是穆斯林的一种高雅食品,供敬奉真主而用)
出散出去,出嫁的闺女在婆家也做油香来娘家出散,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丧期一般为,一天的则很少。但不管丧期几天,最后一天,出殡前一定要在家中或清真寺内给亡人行浴礼(俗称洗“埋宜台”)。第一遍用皂荚水洗,然后,再用清洁温水洗三遍。洗者要戴卫生套(用洁白布缝制的长手套),给亡人用白布掩体,男性,从颈掩至膝;女性,从头掩至足。洗时一人灌水,一人冲洗,一人用双手轻轻洗涤,先洗下身后洗头、面(用净白布沾温水擦口齿、鼻孔,代替漱口、呛鼻)。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后用两块浴巾分别擦拭上、下身。然后将亡人移至“克番”布上。“克番”布分大克番、小克番和皮拉汗三块:大克番布,宽两幅,长短则依亡人高矮而定,上下留出五六十公分;小克番布宽一幅半,长要将亡人从头到脚盖严;皮拉汗,用于男亡人的,长从颈盖至膝,宽半幅;用于女亡人的,长上至肩下至脚,宽半幅。另外,女亡人还要有宽一尺多的拦胸布(拦住乳房即可)和盖头布(盖住脸即可)。男女都戴亡人帽,男帽呈园形,女帽为风帽形。再加三根白布带。累计起来,男亡人需白布三丈二尺,女亡人需白布三丈五尺。 亡人穿帐,要按层次先后放置于架杠板架杠(抬亡人的一种工具)上:第一层放大克番,第二层放小克番,再放尸体,尸体上放皮拉汗,皮拉汗上面放护心“都阿” (系阿拉伯语音译,祈祷之意。将其阿拉伯原文写于纸上,亦称“都阿”)。在铺陈穿帐时,要撤放香料(冰片末、樟脑粉等)。放好后,先左,后右,一层层包裹好,用白布带将腰、头和足扎紧,浴礼成。
浴礼毕,特“埋宜台”(亡人)头北脚南置于静室内或庭院洁净处,或清真寺院内,在教长或阿訇的指挥下按教门规定举行殡礼,俗称站“者那则(系阿拉伯语音译,回赐济慈亡人之意)”。教长、阿訇等站在“埋宜台”右侧,孝眷一字排在左侧,亲友、街坊等站在孝眷后边。排好后先由孝子传经,其顺序,先从长子传经:长子将古兰经传给教长或阿訇,教长或阿訇再传给长子,长子再传给次子、三子等。再从次子传经,以下类推。传经毕,孝子捧手接“都阿”, 由教长或阿訇念经,孝眷和来宾均低头聆听或默诵经文。经文的大致内容是:主啊!你饶恕我们活着的和已经死去的吧!饶恕我们现在的和不在的、小的和大的、男的和女的吧!主啊!你让我们活就生活在伊斯兰的道路上,让我们死,就死在“依玛尼” (系阿拉伯语音译,信仰之意)的根基上吧!
诵经毕,教长或阿訇说声“赛俩目” (系阿拉伯语音译,安宁之意)。接着,行亡人(起灵),孝眷哭丧。行亡人是将亡人放在架杠板上,头前脚后。架杠有8人抬或16人抬,起行时,孝子在前引领架杠至墓地。到后,由三人(墓穴内一人,穴外两人)将亡人置于墓穴。墓穴南北向(子午穴)、长方型。土质坚硬地方,墓深5.6尺,松软处深丈许。穴北首作土枕,亡人头北脚南。安置好后,用石条或泥坯(现多用水泥板)堵死坟门,由亲朋、邻居、帮忙人等动土培起坟头,坟呈长方型,一船长6尺,宽3尺,北高南低(南为北的2/3高)。
培坟后,阿訇念《古兰经》,祈祷安拉(系伊斯兰教真主尊名),升高亡者的品位。
亡人“入土归安”后,当天请阿訇来家念下土经(《古兰经》)。
此后,亡人亲属为对死者表示追思和怀念,还要为其做“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有的还做“二周年”、“三周年”等。每次皆做油香,并请阿訇来家开经——念古兰经,以示代亲赎过,求得安宁、吉祥。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