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庙会的兴衰
泰山是中国的历史名山,上千年来,人们始终将它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并由此衍生出两位与泰山信仰有直接关系的神祗,一是东岳大帝,一是碧霞元君。
泰山是中国的历史名山,上千年来,人们始终将它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寄托,并由此衍生出两位与泰山信仰有直接关系的神祗,一是东岳大帝,一是碧霞元君。泰山庙会就是我国民间由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诞辰而产生的融宗教文化、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不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而且成为泰山特有的民俗现象,并由此衍化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下面将以时间为线索,就泰山庙会这一历经上千年,纵横数千里,颇具影响的民俗现象作一次全面介绍。
一、泰山庙会信仰主体的形成
庙会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动,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就是说庙会产生的基础是祭祀活动。具体到泰山庙会中的祭祀活动,则源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泰山被誉为“东天一柱”,是中华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发源地之一。上古时期,太阳崇拜及东方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主体,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由太阳、火、山组成的图案文字,表达的正是这一地区先民对太阳的崇尚,至今,人们仍有登泰山观日出的习俗,其实也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作为中国东部的第一大山,泰山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的象征,成为可与“天”相通的高山,进而成为先民们祈求答谢天地神灵的场所,泰山上下就有了传说自远古起的封禅活动。封禅,“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相传古代封泰山禅梁父者就有72家,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帝王封禅告祭,构成了泰山信仰的特有文化形态,当人们将这种信仰具体化时,就产生了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伴随着自秦至清有史可考5个封建王朝,12位帝王、皇后来泰山封禅告祭的足迹,对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祭拜活动,逐步从官方扩展到民间,从而构成了泰山庙会的两大信仰主体。
(一)东岳大帝
泰山神又称东岳大帝,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泰山神的两大职能是主生、主死,由此延伸出的几项具体职能为: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秦汉以来,泰山神的影响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不断扩大。汉代以后,更是重视泰山神祀,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东岳庙,反映了东岳大帝在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地位及对社会的影响。坐落于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全国各地东岳庙的祖庙。它是封建社会中供奉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是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的最高标准来修建的,其总面积9.6万多平方米,是泰山上下最大的古建筑群。
(二)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是宋真宗封泰山时曾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曾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这组雄伟的高山建筑群,结构严谨,金碧辉煌,宛若仙山琼阁。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3座,碧霞祠为上庙,红门宫为中庙,灵应宫为下庙。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信仰远远超过了东岳大帝。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备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日中的慈母、圣母。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