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参亭:老城墙前的“亭子门首”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遥参亭南19米的双龙池是“亭子门首”的主要组成部分。
|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
10日,记者来到岱庙前的遥参亭附近,远远望见亭子前双龙池白色栏杆,明亮的阳光下双龙池内两棵古树愈发显得郁郁葱葱。
遥参亭后岱庙坊内的一名导游介绍,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亭前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老城中心的地标参照物
岱庙博物馆副馆长赵鹏介绍,泰城附近有一些以里程命名的地名,如城西南之三里庄,城西之七里埠、二十里埠,城东之八里庄、二十里埠等。很显然,三里、七里、八里、二十里,是这些村庄与某一特殊地标之间的距离。这一地点到底是什么地方?问及上了年纪土生土长的泰城人,都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这个地方就是“亭子门首”。
亭子即遥参亭,“亭子门首”就是遥参亭附近。遥参亭位于泰城通天街的北首,坐落在岱庙正阳门外,为岱庙的前庭。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成为二进式完整的庭院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南山门、仪门、正殿、配殿、方亭、北山门。正殿内祀碧霞元君神像。南山门前的遥参坊,为四柱三门式牌坊,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石坊左右有清代铁铸狮子一对。
赵鹏介绍,“亭子门首”成为泰城地标的具体年限已经无法考证,以“亭子门首”为参照物,于是就有了三里庄、八里庄、七里埠、二十里埠这些与亭子门首相关的地名。就连一家挑担子卖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粥)的,因其常年在遥参亭前,从早卖到晚,随要随盛,于是乎和亭子门首一起成就了泰安城的一句歇后语:“亭子门首的甜沫──现盛(现成)”。
据考证,遥参亭前为泰城南北干道通天街和东西干道升平街的丁字路口,东离泰安府衙很近,南距泰安县衙不远,附近有城隍庙、文庙、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等祠庙,饭馆、药店、布店、成衣店、杂货铺、肴肉店等商铺林立,是城内居民日常消遣、购物,城郊农民进城买卖生活用品的主要去处,加上南来北往的官宦、客商和香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的市井景象。
因岱庙之于泰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南门至遥参亭附近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光绪年间增添双龙池
泰安市相关历史文件记载,光绪年间为解决城内居民吃水问题,泰安地方官员捐资开凿水渠,自王母池而下引东溪梳洗河之水入城,环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势旺盛,清流滚滚,极大方便了泰城居民用水。渠曰“曹公渠”,池即“双龙池”。由此,遥参亭前又多了一项为泰城居民供应生活用水的功能。
岱庙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双龙池位于遥参亭南19米处,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
如今的泰安城,面积和人口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岱庙和遥参亭附近也已不再是这座城市惟一的中心。按照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该处作为老城区的中心,被赋予了旅游、休闲、文化等新的城市功能,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千百年来,“亭子门首”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街道上鼎沸的人群,阅尽了这座古城的冬来暑往。作为老泰城的地标,将和那句歇后语,和那些地名一起,永远“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陶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