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探讨
2013年12月21日 21:52来源:大众网综合
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王光汉先生考辨说:《荀子·大略》只有“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的记载。这“后门者”是不是“没有住处的女子”,“同衣”是不是指“抱住她,用衣裹住”,都是令人怀疑的。杨倞注曰:“后门者,君之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敝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按杨注,《辞源》的说法则全然出自于想象。从《荀子》文前后看,杨注是不误的,因为其前是:“子夏贫,衣若悬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紧接着即言柳下惠此事,所以卢文 注以为“与后门者同衣”,“盖即《毛诗·巷伯篇》故训传所云‘妪不逮门之女,而国人不称其乱’也”的说法,郝懿行认为是“似失之”的,因为柳下惠妪不逮门之女事与荀文前后不接。
《汉语大词典》所说的《诗·小雅·巷伯》毛传只讲柳下惠“妪不逮门之女,而国人不称其乱”,实际也并没有讲“坐怀”。至于说“柳下惠夜宿城门,遇一无家 女子,恐其冻伤”云云,只不过是据《辞源》增广想象之辞。
查“坐怀不乱”用例几乎都在明代以后,明以前没有发现一例言“坐怀不乱”的。所以笔者认为此成语的形成或与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有关。在该书卷四“不乱附妾”条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陶宗仪此说,所本或为《诗·小雅·巷伯》毛传的“柳下惠妪不逮门之女”,但陶说已是小说,所以引源当引《诗·小雅·巷伯》毛传,再附以陶宗仪的构制,这样才较确当。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此外,他为人刚正不阿,得罪权贵,多次遭到贬谪,但不离开父母之邦,所谓“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荣三公,不易其介”。柳下惠得到了孔子、孟子等人的高度评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润杰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