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朝乾隆年间名医,昌邑县黄家辛戈人。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朝乾隆年间名医,昌邑县黄家辛戈人。医术精湛,声望素著,所著《黄氏八种》等医著,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他出身诗书家庭,勤奋好学,颖悟异人,“百家诸子之论,率皆过目冰销,入耳瓦解”。少负大志,常欲跻身青云,学成旷世之才,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不料30岁时,因患眼病,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五官不正,无路仕进,他于绝望中另辟新径,立志学医。他发愤说,“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
他精心研读《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与《金匮玉函经》。他治学态度十分严谨,读书穷本搠源,不惜时间与心血,“杜门谢客,罄心渺虑……三载而悟”。他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不仅能发微探幽,勤奋不倦,且从不囫囵吞枣,拘泥于一孔之见,从而集众人之智,成一家之言,学问深湛,知识宏富。在学医第6年写出了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颇有见地。以后毕其一生,除了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凡数十万言。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此外,江南等地还流传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疫痘诊》等医著。这些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明,名冠医林,影响深远。昌邑周围数百里之为医者,不读黄氏医书;自感学识不高,医理欠明;亦有不习医者,见其文章精美,读后使人余香满口,争相传阅,引为快事。全国其他地区的为医者得到黄氏医书,亦如获至珍,藏为秘本。黄氏医书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而且已于清末传人日本、朝鲜及南洋各国。
他一生行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富贵不淫,贫贱不欺。一次,有3人同来请医,1人坐轿,1人骑驴,1人步行。他见步行者衣衫褴缕,家道贫寒,知道不是十分危重的病情,不会轻易请医。他首先随步行者前往诊治,其次才是骑驴、坐轿者。
1750年(乾隆十五年),他行医北京,适遇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帝疴渐沉,百医束手。当时宫中有一宦官为昌邑玉皇庙入,深知他医术高超,荐于朝廷,遂诏进宫。据传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虚设一帐,令宫女卧其内,只露一手于帐外,让他诊脉。诊毕退出,太监请处方,他说:“龙体凤脉,乃不治之症。”乾隆闻言,,心悦诚服,即令御诊。诊后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他说:“万岁之病是三分药毒,一分病毒,服二剂先去药毒,一剂去病毒。”果服药三剂而愈。皇帝大喜,封以高官,赐以重金,他皆坚辞弗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遂命他在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遂号“玉楸子”。1751年(乾隆十六年)2月,乾隆帝南巡,他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沿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皆神效。皇帝感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首。
他身在朝廷,心忧天下。“为名医济人”的夙愿,使其以省亲为由辞返故里,结束了4年的御医生活。返乡不久,帝诏回京,他以病故复命,断然拒绝。此后,他便潜赴苏杭。后半生一直避居江南民间,行医研著,为穷苦百姓治病,声望极高,且桃李遍苏杭。
他行医治病的理论,受张仲景影响较大。他提出的“扶阳抑阴”,以祛病延年和主温重阳的观点,独居医家一宗。他关于《伤寒论》理论的探索,对瘟疫、痘疹发病机理的认识,尤为独创之见解。
1758年(乾隆二十八年),他从江南返里,继续为家乡人民治病,9月17日在昌邑县南隅村病逝,时年53岁。1924年,乡人仰慕潜德,议请入乡贤祠,并捐金竖碑,颂其功德。碑文曰:“医书八种,遍于宇内,迄今近二百年,神效日彰,举民爱戴”。
他毕生潜心医学,不求闻达,以济世救人为乐事。他秉性清高,不堕流俗,生前曾做《咏风筝》诗一首,以抒其怀,诗曰
命薄如纸数里该,
姻缘全凭一线来,
平生不爱云和雨,
惟喜春风抱满怀。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