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习俗

2013年12月18日 22:40作者:未知来源:本站

旧时,境内居民以务农为主,重农桑,贱工商。在劳作中,无论春季、夏季,还是秋季,锄地时在中午休息叫“歇晌”,收割作物则不歇晌,称作“歇锄不歇镰”。麦收之后,天气炎热多雨,夏种玉米、春苗生长旺盛,这时农民忙于锄地施肥,田间管理。

  旧时,境内居民以务农为主,重农桑,贱工商。清代乾隆年间,临朐人马益著编著的《农村日用杂字》,开篇就提出“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充分反映出这里的人们以务农为本分的重农思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的落后,为度日、求温饱,养成了勤劳细作,节俭持家之习。农民家庭男女劳作有别,一般男耕种、女理家。妇女在家中日常多是“缝缝连连,推磨压碾,生孩做饭”,所以妻子习惯称丈夫为“当家的”、“外头的”;丈夫常常称妻子为“内当家”、“办饭的”。解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农村妇女也走出家庭,务农、从工、经商,成了“半边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的开放意识、发展商品经济的意识增强。舍得智力投资,学科技,学手艺。他们以农为主,兼作他业,或亦农亦工,或亦农亦副,或亦农亦商,或进城务工经商等。以勤劳致富,争当“冒尖户”为光荣。
  旧时,农村生活节奏缓慢。农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惯。在劳作中,无论春季、夏季,还是秋季,锄地时在中午休息叫“歇晌”,收割作物则不歇晌,称作“歇锄不歇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作跟着太阳转。勤快之家,一年四季“黎明即起”,谚云“若要富,鸡叫三遍离床铺”。早起后,或洒扫庭院,或背烘篮拾粪,有“勤上坡,懒赶集,出门背上烘篮子”的过家之道。一年四季,春、夏、秋3季劳作,冬为“冬闲”。农忙时节,地里的活一般分为五“拍”,早晨“拍”,上、下午各两“拍”,从不懒作。歇勤了人说“懒”;歇少了人说“细作”。
  境内庄稼人“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一年的生产活动一般过了“无宵节”开始。开冻就出烘,捣碎用车搬,俗称“送粪”。平原地区用车运,山区则人挑或驴驮,然后按农时适时耕种。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俗语说“春打六九头,遍地走耕牛”,反映出春耕春种的大忙景象。60年代前,春耕多沿用木犁。山区梯田,大地不上亩、小地两三锄的小块地,多用锨镢刨耕。春播习惯用“耧”,也称“耩子”。播种是门技术活,非常讲究。做到“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耧斗锤拴好,耧仓板休偏。下手种秫秫,早谷省的翻。黍子共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咱须搀”。春暖花开时节,昌潍大地,呈现出一幅幅春播“牛耕图”。
  立夏之后,赶紧“剜苗”定苗,接着压荐迎麦收。一年四季,夏季最忙。俗话说:“三秋不如一麦忙”。农历五月麦收季节,常有干热风,麦子熟得快,农谚有“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因怕雨淋雹打,均把麦收称“抢收”。麦收天长干重活,往往天未明即起,半夜收工,早、午餐都送到地里吃,有的上午或下午间歇时加上一顿“贴晌”饭,上午叫“傍晌”,下午叫“贴晌”。送饭者肩挑一担,一头为筐,盛主食菜肴,一头为罐,盛稀饭或汤水。吃饭时,田间地头,一家一伙席地而坐。
  境内多数地区习惯以镰割麦,少数地区习惯用手拔麦。麦收之后,天气炎热多雨,夏种玉米、春苗生长旺盛,这时农民忙于锄地施肥,田间管理。庄稼人锄地习惯找“火口”,讲技术。讲究头遍刮,二遍挖,三遍四遍趟啷着耍。夏天锄过地来,即“挂锄歇夏”。
  秋分过后,是一年仅次于麦收的第二个农忙时节。农民忙于割谷收豆掰“棒子”(玉米),拾棉摘果打高粱,倒荐种小麦,收种兼做,可谓“三麦不如一秋长”。人们习惯称秋季为“金秋”。金秋季节忙中有乐,收连着种,压荐进行,不违农时种小麦。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种好小麦后,八月中秋,家家户户改善生活庆丰收。
  农历十月,坡里、场上拾掇完,粮食入囤。入仓时忌估产,期望囤里粮不见少、吃不完。全年吃、穿、烧、用及牲口草料都收藏起来,进入了冬闲。山里人们则不同,麦后“封山”,禁止放牧;秋冬忙“放山”,干到年下。入冬以后,勤快人家拾粪、拣柴;有条件的农户开展工副业生产,或抗纺织,或开油、粉、豆腐等作坊;或作小本生意,以添日月。对土地每年耕翻一至两次,耕翻时春天多从地两边开犁,称“交耕”,秋天耕地多从地中间开犁,叫“扶耕”,统称“春交秋扶”,目的使地中间和两边保持平整。
  50年代后期,集体生产,农业机械增加,改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