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习俗

2013年12月23日 10:47作者:来源:大众网

旧时,院中扎天地棚,内置供桌,入夜,院内悬挂红灯,合家团聚,秉烛守岁。午夜过后,穿新衣、放鞭炮、烧香纸、祭天地、迎财神,全家围坐、饮酒、吃水饺,欢度春节。其间禁忌批评和不祥言行。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分 “压岁钱”,以示一年中财源富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腊月中旬起,开始置备年画、对联、过门笺、鞭炮、香纸等年货。置备的饭菜中务求有豆腐、年糕、鱼等,以示“全家有福”,“年年高”、“年年有余”。家具器皿中添新碗筷,象征人丁兴旺。除夕日,上坟祭祖(或请家堂)、清扫洗涤、贴春联、挂年画、筹办菜肴。旧时,院中扎天地棚,内置供桌,入夜,院内悬挂红灯,合家团聚,秉烛守岁。午夜过后,穿新衣、放鞭炮、烧香纸、祭天地、迎财神,全家围坐、饮酒、吃水饺,欢度春节。其间禁忌批评和不祥言行。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分 “压岁钱”,以示一年中财源富有。黎明,晚辈结队上门拜年问好,长辈以糖果、烟茶招待。正月初一,尽情玩耍,避讳斗殴,以示一年之欢畅。

  初二开始,亲朋互访,饮酒谈心。弥河以东地区,初二看姥娘,初三看岳母,初四、初五看姨、姑。弥河以西,多是初二看岳母,初三看姥娘。“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有禁止走亲访友的违背民心的做法。自正月初一起,民间的文娱活动如踩高跷、跑旱船、玩龙灯、扭秧歌、演小戏等开始活动,许多村庄演出到正月十六。

  正月初五,俗称“五马日”,早晨,家家焚香烧纸,鸣放鞭炮,送神归天,随后拆天地棚子,蚕户则附带祭祀蚕姑神。

  建国后,春节期间的封建迷信习俗有所减少,但节日气氛更加热烈。节前,政府机关和当地驻军,分别进行“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人民政府还给烈、军属发慰问信、挂光荣牌、贴春联等。

  2.元宵节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清晨,家家放鞭炮,吃水饺;晚上,送灯表示春节结束。进入80年代,吃元宵之风渐盛。自正月十四到十六日,民间的高跷、龙灯、旱船和杂耍等演出最为活跃,县城大街是演出的集中地,锣鼓喧天,鞭炮震耳,有的扎彩棚、彩门、彩车、放焰火,热闹异常。新中国成立后,演出活动式样增多,“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冷落。1978年后,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得以恢复,形式更加多样。县城的灯会、灯谜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弥南的焰火,辛中的龙灯,是县内有名的传统节目,元宵节期间,常到县城演出至深夜,观众达数万人。大部群众有过“十六日”的习惯,亦是吃水饺、放鞭炮。

  3.二月二 夏历二月初二,相传是“土地爷”的生日,民众多到土地庙祭祀。这一日,户户早起,盛灰于簸箕之中,用木棒轻敲其舌,让灰缕缕而下,圈圆于庭院之中,谓之“打囤”。“囤”内放置五谷杂粮,以祈丰年,并以当日有无风来预测年景好坏。还有的围宅撒灰,谓能防水兆吉,此日还有分食炒豆、煎糕的习俗。

  建国后,破除迷信,祭祀土地神之举已废,“打囤”者也渐少。

  4.清明 清明节的前一天称“寒食”。相传是纪念春秋时晋人介之推之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再前一日叫“一百五” , 早晨,家家去坟头添土。清明这天,户户祭祖上坟,门前插柳枝,屋内系“老公花”,据说能有避虫蛰之益。全家吃鸡蛋、水饺,儿童穿新衣、放风筝。建国前学堂放假,学生踏青,青年妇女喜欢荡秋千。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有组织地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迹,有的则请老红军、老干部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5.端午 夏历五月初五是端午,亦称端阳节,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立的节日。这天,家家门上插艾叶、吃粽子,妇女用各色彩布绣荷包,荷包里装有艾叶、雄黄等物,系于小孩胸前,谓能避祟驱邪。

  6.六月六 夏历六月初六,吃新麦子炒面,是乡村人的习俗。此日晒衣物说能防虫蛀。六月六日前用新麦面包水饺祭祀祖先,谓之上“新麦子坟”。进入六月已婚妇女走娘家,新婚女子多在娘家住些时日,俗称“住六月”。

  7.七月七 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又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夜晚,青年妇女多设香案于院中,乞求织女赐巧。新媳妇住娘家者,须在本日前返回婆家。新中国成立后,乞巧遗风逐渐消失。

  8.七月十五 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县内部分地区是十四日祭祖。是日,户户包水饺,备香纸,带瓜果到已故亲人坟茔供祭,现此习尚存。

  此日又称“鬼节”。有的地方于夜晚摆祭品于路旁,燃香焚纸,舍施“纸钱”,祭祀“野鬼”,今此俗已绝。

  9.中秋节 八月十五谓之中秋节。节前,亲戚朋友有互相馈送月饼、瓜果的礼习。夜晚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备以佳肴美酒、月饼、丰糕、瓜果等,饮酒赏月,以享团圆之乐,直至深夜。据说此日天气如何,还能预测来年正月的雨雪,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新中国成立后,节日气氛更加热烈,节前走亲访友风盛行。

  10. 九月九 又称重阳。值秋高气爽时节,旧时文人学士有登高远望,赏菊饮酒,吟诗作赋之举。建国后,此俗不存。1980年后,郊游的人多于此日去石门坊,欣赏遍山红叶的胜景。

  11. 十月一 十月初一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已婚妇女也多于此日回娘家祭祀亡故长辈。清末、民国时期,给地主家做长工者,于这天下工,结算工钱,并议定来年的辞留。建国后,唯祭祖遗风尚存。

  12. 腊八 腊月初八称“腊八”,是日早晨喝方瓜粥,有“腊八喝方瓜,年年收庄稼”之说。中午吃水饺,晚饭用黍子米加枣蒸糕吃,或加枣煮米饭。

  13. 辞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辞灶日,也叫过小年。晚间,家家在厨房挂起灶王像,供奉糖瓜、柿饼、软枣、山楂等果品,焚烧纸香,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至今吃水饺、放鞭炮之举仍盛,祭灶王者渐少。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夏历节日外, 增添了部分新的节日,有: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 植树节(3月12日)、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中国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教师节(9月10日)十一国庆节等,每逢节日,有关单位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机关团体较农村更为重视。

  二、香火庙会 明清时期,香火庙会有10余处, 每处都有固定日期。较兴盛的有沂山(每年夏历四月初八、十月一日)、海浮山(夏历三月三)、朐山(夏历三月三、九月九)、牛山(夏历五月二十八)、粟山(夏历三月三)、北关三官庙(夏历正月十五、十月十五)、城隍庙(夏历五月十九、九月二十六日)等处。进入民国后,土匪活动猖獗,加之庙宇失修,庙会逐渐冷落。至新中国成立时,只存少数香火庙会。 沂山香火会简介 沂山香火会又称东镇庙会。宋代之前,每年一次在东镇庙祭祀山神。宋代后改为每年春秋两祭,春祭3天(自夏历四月初八始),秋祭5天(自夏历十月一日起),以后沿袭未变。祭神期间,附近群众云集,沂水、安丘、昌乐、莱芜、蒙阴等地信徒前来进香,商贩设摊贸易,人山人海、宛如闹市。庙会交流的物资主要是本地的土特产品,如药材、木材、家畜、野味、皮毛、农产品和从外地来的日用商品,种类繁多。入民国后,庙会规模开始萧条。日军入侵后,庙会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东镇庙会为当地的物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时期,香火庙会停止。1980年后,逢夏历四月初八,附近群众在东镇庙遗址又有香火之举。但因地近沂山林场,禁烟火甚严,大多数人只是趁此来观赏沂山风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