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
东镇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时代早,数量多,雕造精细,尤其是歪头崮。歪头崮摩崖造像,肇造于北魏中期,多为大型佛、菩萨像,形式浅浮雕,数量60余尊,集中雕刻于歪头崮西、南两面陡崖石壁。规模极为可观。
东镇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时代早,数量多,雕造精细,尤其是歪头崮。歪头崮摩崖造像,肇造于北魏中期,多为大型佛、菩萨像,形式浅浮雕,数量60余尊,集中雕刻于歪头崮西、南两面陡崖石壁。规模极为可观。至北周建德五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庙毁佛,歪头崮摩崖造像自难幸免。唐朝建立,佛教兴起,除于东镇广造寺院兰若外,尚大兴金石之工,再次于歪头崮岩崖雕刻佛造像。此次面广量多,南自花枝台东侧石壁,北至南天门上下悬崖,仅大型造像即有百余躯,种类较全。形式多为浅浮雕,亦有线刻。佛像体量大小不一,雕刻细腻,刻画逼真,栩栩如生。歪头崮摩崖造像,无论数量质量,都是不可多见的造像群。至唐“会昌发难”,佛门又遭破坏,营造近200年的摩崖造像,数日之间,毁损殆尽。自此,该造像群再无重雕新刻。至清末,所剩无几。
现仅存观音像一躯,位于南天门外东侧峭壁。造像为坐式,其高1.2米,镌刻形式浅浮雕,造型丰标优美,神情安详端庄,刻工精细,生动活现。据造像面部丰满、各部比例相称、形神兼备、衣褶疏放、佩带饰物等特征,及其风化程度,考究推断,该佛像为唐刻造。
“救苦观音”造像,迄今已1000余年,历尽香烟弥漫山谷的繁华庙会,享受过人间的膜拜盛祭,也目睹毁佛风暴的劫难,它是“会昌发难”的唯一幸存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天门
东沂山歪头崮西南角,“十八盘”尽头,悬崖顶端高耸一小型阁楼,名“南天门”,它是登临歪头崮的唯一进出门户。
该门创建于唐代,牌楼式。北宋初,遭雷击倾毁,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复建,形式更为阁楼,明成化间复修,又改为戍楼式。清初重建,依然前制。门之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它诸面均临悬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绝险岌,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隘。是门,于清同治中期,屡遭匪祸破坏,浸寻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楼室倒塌,基台墙裂,其额也坠于崖下摔碎,惟剩其“庙存”之画图与题额拓片。清亡,民国建立,僧道还俗,图、片亦被其卖掉无存。
时当盛世,百业并举,旅游振兴。1994年,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歪头崮风景区,恢复古迹,重建南天门,门已久圯,史料少记,营造乏据,幸得邑人吉梦涛后裔,将珍存70余年的有关该门画图、拓片一并献出。按图形制于旧址复修,并将明代李昂所书题额,再镌刻于石,镶嵌门楣之上,使这经历1300余载的古建,原貌复立,重现人间。
沂山南天门,倾毁120多年,而今时未半载,霍然屹立于名山极峰之巅,重振英姿,再展新颜,迎接中外宾客。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