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河寺的传说
当年阳河寺内和尚众多,寺大僧多奇事也就多。相传,一个深冬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寺院的住持和尚突然生病,众僧这时虽然着急却也无计可施。情急之下有人说应赶快进城请医买药,这时一常年在外化缘的年轻和尚说:“你们照顾好师傅,我马上就去寿光城里取药”,众和尚说:“要快去速回以免耽搁”。
我市北阳河村东有一处古寺遗址,寺因村得名:“阳河寺。” 这里原属寿光县,解放后划归青州。据民国二十二年《寿光县志》卷三载:“寿光城西四十里有“阳河寺”始建于宋庆历元(1014)年。
明正德间有宁都人董曳锡出资重修,复其规制,乡人立重修碑,并请时人刘 、刘澄甫篆额、书丹,以记盛事。光绪间碑文存三十余字,立于寺院遗址。阳河寺从现存遗迹轮廓看,当年有房舍数十间,占地十余亩,规制颇大,为一方名刹,在周边甚有影响,古寺前后延续了近千年,期间曾多次修葺,至清代中期尚存。后来,因社会变革,寺院逐渐败落,先是荒废,后被拆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有人在遗址发现一残石佛头,因当时的历史背景,佛头被当作石料砌入民房墙基。近年来,村民又在寺院旧址建蔬菜大棚时发现一刻字的青石(现由笔者收藏),此石从外部形状看应为古代门枕石,石上雕有精致的画饰,经与相关资料对照,门枕石确为阳河寺遗物。这块石刻从研究角度看,对考证古寺的演变应有重要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物证。
石刻宽55厘米,高45厘米,厚22厘米,三面雕有花饰,正面刻文32字,字径3厘米,宋代特征明显。石刻全文:
家资富贵因有缘,大开方便子孙贤。招财利市人安乐,留与儿孙后代传。石匠宋翔。
时至今日阳河寺已不复存在,仅能指其踪迹,但民间关于阳河寺的故事却多有传诵。
当年阳河寺内和尚众多,寺大僧多奇事也就多。相传,一个深冬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寺院的住持和尚突然生病,众僧这时虽然着急却也无计可施。情急之下有人说应赶快进城请医买药,这时一常年在外化缘的年轻和尚说:“你们照顾好师傅,我马上就去寿光城里取药”,众和尚说:“要快去速回以免耽搁”。年轻和尚说:“你们放心,我取药回来误不了吃早饭”。众人心想往返数十里路,难道是飞毛腿不成?和尚带上银两便赶紧上路,众僧边照顾住持边做饭,等热气腾腾的米饭刚出锅,突然寺门一响,和尚就回来了。大家一见非常惊奇,但因忙着为住持治病要紧,众僧也就无暇多想。此事过后不久,住持病愈后,年轻和尚又外出化缘云游去了。事隔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众人醒来后,看到在外多日的年轻和尚浑身是雪站在房中,有人问他说:“外面满天星星,哪来的雪?”年轻和尚说:“昨天晚上,我在河北吃饭,见雪下得很大,天气又冷,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宿处,便连夜赶回寺院”。众和尚听后,暗吃一惊,心想,河北离青州最近的地方,恐怕也有数百里之遥吧!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