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老桥”的故事

2013年12月25日 13:27作者:来源:大众网

话说明朝宣德年间,青州府寿光县北阳河村(当时何官、阳河一带属寿光县)一刘姓大户人家,喜添一男童,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其容貌:“丰姿秀伟,望之俨然” ,面部生有“丞”字纹,善相面者预测:日后必为“国家辅相”。该男童即是后来的刘阁老。

  何官镇境内,有一条河流名叫“王钦河”,自南向北流淌,过境后入寿光市境内最后注入渤海。当王钦河流至今何官镇孟家村、周家村附近时,河上有一单孔石桥,清末民初时该桥尚存。当地百姓一代传一代,历代口口相传,该桥名字叫做“阁老桥”。是明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刘珝、刘阁老所建。

  话说明朝宣德年间,青州府寿光县北阳河村(当时何官、阳河一带属寿光县)一刘姓大户人家,喜添一男童,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其容貌:“丰姿秀伟,望之俨然” ,面部生有“丞”字纹,善相面者预测:日后必为“国家辅相”。该男童即是后来的刘阁老。

  刘珝小时候,在家人的教导下,读书习字,朗诵诗文,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十来岁时即到寿光县学宫(县文庙)读书。有一年夏秋季节,在东行去寿光的上学路上,当走到王钦河边上时,正值河水暴涨,无法通过。这时,过来一位皂衣老人,对他说:“别慌,你闭上眼睛,我背你过河,往后您就不用为过河犯愁了,但你不要告诉别人。”说完,把他背上蹚过河去。到了放学那天,皂衣老人又等在那儿,把他背了回来。他对老人千恩万谢,高兴回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回家后,母亲自然要问寒问暖,问上学路上事宜。儿子如实相告,母亲正在灶间做饭,挥动着炊帚说:“吾儿很有福气,以后一定能做大官,到那时,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又嘱咐:“再背你过河时,问问人家的姓名、住址,以后好报答人家。”

  又一天,他来到河岸,皂衣老人早等在那里了,老人说:“听老先生夸你很有出息,为的是不耽误你功夫,好好读书上进,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解民于倒悬。”

  刘珝天资聪明,立即感悟,忙说:“一定记住爷爷的教导,将来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着想,造福于民。”老人听了,板着面孔说:“你本来一身金骨,将来坐龙庭,当皇帝。想不到你娘站在锅台旁,讲报仇报怨的事,冲了你的福气。看到你才高八斗,心里装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只有一计能拯救你。今晚子夜时分,你咬紧牙关,双手用力护住膝盖,这样苍天赐福,抽筋换骨,给你留一口金牙,一双金膝盖似龙墩,将来当一名顾命大臣,恩泽于黎民百姓。”

  他用感激的目光望着老人,老人抚摸着他的头又说:“这是最后一次背你过河了,以后自己努力学习,好自为之!”他忙说:“爷爷的教诲不敢有忘。一个人连河都不敢过,谈何为国为民!”从此后,就再也不见皂衣老人了。

  据后人传说,那位皂衣老者是阳河庄上土地庙中土地爷所变而成,后来,此事越传越奇。惟一的证据是:别庄的土地爷都扎根草绳,惟独阳河村的土地爷,因背少年的刘阁老过河有功,挣得蟒袍玉带。

  ……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刘珝于正统十三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留在皇宫做皇太子的讲师,讲授治国安邦的道理,光担任成化皇帝朱见深的老师就长达十五年之久。每次进讲,“反复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被称为“讲官第一”。宪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东刘先生” ,又下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政务。不久,晋升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写《文华大训》等历史著作。编成后,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宰相,当朝一品!

  刘珝在朝为官近四十年,为三朝元老,政绩卓著,天下仰慕。致仕还乡后,优游林泉,体察民情,心系百姓,继续效忠皇上,造福黎民。一天,当他来到当年上学时经过的王钦河边上时,看到常年流淌的河水,造成两岸百姓交通不便,影响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心想,应该修一座桥了。于是赶忙修书一封,论述利害,修桥补路,造福于民。派专人送至寿光县县衙。

  刘珝系朝廷命官,当朝一品。寿光知县接到书信后,如同见到圣旨一般,况且,修桥补路系分内之事。赶忙安排拨足银两,动员民夫出工,并亲自到场察看、定址、破土动工。两个月不到,桥即告竣。竣工踩桥之日,专门请刘阁老到场验看。一时间,人头涌动,民间艺人来献艺者,不下百人,热闹非凡。

  ……

  从此以后,河两岸畅通无阻,百姓得以安居繁衍。该桥定名为“阁老桥”,流传至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